金币中心|设首页|入收藏|English|移动版|客户端|可做什么?|
首页 认识会计 会计人物 会计史话 职业规划 职场故事 职场动态 求职参考 实务操作 书讯书评 
您的位置:首页职场天地会计史话正文
 

前苏联的会计专家在中国

来源:新理财   发布时间:2009-12-03  作者:汪一凡   编辑:accliu

阅读:3777  打印   RSS 字号:||

新中国建设的人才,大致有两个来源,留学英美和留学苏联的归国学生。我们一大批世界级的两弹专家和航天航空专家等,大多是抛弃在西方的大好前程和优厚待遇,义无反顾地回来报效祖国的;建国前后,中国也向前苏联派出了留学生,毛泽东主席的名言“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就是在接见留苏学生代表时说的,此预言果然灵验,留苏的江泽民、李鹏等同学后来都成为国家领导人。记得在笔者的学生时代,老师常用这话激励我们,却原来与我们无关也!

 

建国之初,百废待兴,最缺乏的是治国经验,对于西方模式已不屑一顾,全盘作废,更不用说其中全然没有计划经济的治国方略。在这样的环境下,我国政府请求苏联提供支援,苏联因而派出了各行各业的大批专家,在他们的传授下,我国在各个领域开始起步,有了明显的发展。半个多世纪过去,回顾这一段历史,不难感受到苏联模式对我国社会的深远影响。

 

由于前苏联当时还在发展中,曾有位苏联专家后来回忆,他一生只有两个时期是吃得好的,那就是列宁的“新经济时期”和在中国当专家的时期,可见国内经济基础还很薄弱。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文化教育等诸多领域,当然也不可能全面领先,再加上派出人员可能良莠不齐,难免有滥竽充数者。不加选择地全盘引进苏联模式,也留下了一些无法消除的遗憾。其中最大的败笔当属三门峡水库工程的上马,其时只有清华大学教授黄万里一人明确反对,理由是大坝建成后,潼关以上流域会被淤积,并会不断向上游发展,到时不但不能发电,还要淹掉大片土地。我国的其他水利水电专家却全都盲目拥护苏联专家的建设方案,结果是“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被黄万里教授不幸而言中:该项目运行后一再改建折腾,至今谓河流域洪灾不断,后患无穷。

 

在教育方面的最大特点则是细分专业,如冶金要分为各种各样的冶金专业,以致大量的大学生终生“学非所用,用非所学”,要不是当年国家包分配,找工作都找不到对口单位。关于英语教学,曾在北京大学西语系任教的张珑女士,是商务印书馆创始人张元济的孙女,则有如下的回忆(《水流云在——张元济孙女的自述》第96—98页,上海远东出版社2007年8月):

 

“从如今仍十分流行的‘许国璋英语课本’中,就可以窥见当年苏联模式之一斑。…翻开当年的英语课本第一册,无不首先看到语音的教学部分,其中有好多篇幅上都画了一个人头的侧面,口腔中舌尖、舌中部、舌后部如何抬起,以发出各种不同的元音和辅音。…对语音作理论性的探讨是一种高层次的研究工作,但对于初学者来说,究竟有多少效果却很难说了。…在学生没有机会广泛接触英美原著,导致缺乏感性认识的情况下,把语法分析得丝丝入扣,竟然还有在黑板上写出如数学般的公式:‘主语+谓语=句子’,这种做法的根源不得不追溯到上个世纪50年代苏联的影响。…其实,当年虽然学习苏联,但他们的外语教学是否成功,我们是不得而知的。50年代时来了一位苏联专家指导我们的英语教学,她是一位上了点年纪的女士,清瘦而斯文,住在友谊宾馆,平时极少露面,和绝大多数教师几乎没有接触。第一次和英语专业的全体教师见面是安排在临湖轩的大接待室里。…1952年院校调整后的西语系阵容空前强大,就英语专业而言,有来自清华、北大、燕京等五大院校的名教授,如朱光潜、俞大姻(注:原字为角丝旁)、李赋宁、赵萝蕤等等。他们早年或留英、或留美,英语水平都堪称一流。那天,大家聚集在临湖轩,聆听苏联专家的讲话。她用英语作了一个简单的开场白,接着就用俄语讲话,再由事先安排好的译员翻译成中文。我想,我们这些名教授个个都能用英语流利地作演讲,又何需翻译呢?最令我难忘也是最令我吃惊的是,那位专家强调一个论点:所有教学,包括作业,都应在堂上完成。根据这个论点,教学中从此不鼓励学生看课外读物。”

 

从上文可以推测,这位女士对自己的口语水平都没有自信,所宣扬的教学观点也是全然错误的,不知是如何作为外语教学“专家”跑到中国来,教诲起我们顶尖级的名教授的。这些名教授中,已知朱光潜是英国爱丁堡大学硕士、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博士,李赋宁是美国耶鲁大学硕士,赵萝蕤是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绝非等闲之辈,此情此景,颇有幽默感。

 

由于西方会计模式和沿袭西方的民国时期会计已被废弃,当时的我国会计界也在学苏联,如《新会计月刊》的《发刊词》(1951年1月25日)中,列为第一个努力方向的就是:“苏联是社会主义先进的国家,学习苏联是举国一致的要求。据我们了解,苏联会计学原理和应用的方法上有很多独到的地方,值得我们取法,尤其对于计划经济的会计处理,值得我们参考。目前因为精通俄文的同志不多,很多宝贵的会计书籍还没有翻译出来。关于会计资料的翻译,比较其他普通的文字更难,必须精通中苏两国文字并对会计有相当了解的人,才能正确地执笔;否则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令人如堕入五里雾中。所以关于会计书籍的翻译工作,截止现在还没有展开。就我们陆续见到的资料,只有中央人民政府各院、部、会、署的苏联专家和少数大学的苏联教授的演讲和建议书,如果我们再把它珍秘起来,不让他流传,一方面阻塞了同志们进取的道路,同时辜负友邦人士协助我们的热忱,实是不合理的举措。所以我们打算借本杂志来介绍一些苏联的会计资料,或者是原文的翻译,或者另用文字来介绍一番,我们要学习苏联经验,这是我们今后努力的第一个方向。”笔者曾见的史料,连留美博士出身的潘序伦先生都开始自学俄语,可见此风之热。

 

1 2 下一页
更多关于 中国会计现代史 前苏联 会计专家 会计模式 的新闻 关于 中国会计现代史 前苏联 会计专家 会计模式 的论坛帖子
返回职场天地首页 >
 
 用户登录
视野周刊订阅 回顾>
热门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