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普拉格的众多主要著述中,在会计理论和实务方面最著名且影响最大的要数《帐户原理》(The Philosophy of Aounts)一书,该书被认为是现代会计理论研究的起点性著作,也是美国会计理论早期最著名的一本著作,故学界一般研究美国会计理论的沿革都是从这本书开始的。该书不再仅仅是对会计方法与实务的罗列与介绍,而是从一定的理论高度来讨论账户原理,并且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和资产负债表等基本概念作了详细的讨论。从这一意义上讲,该书“是构建会计理论最初的尝试”。
《帐户原理》(The Philosophy of Aounts)一书的出版有着其自身的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尽管当时西方的会计职业已经得到了较大发展,但对会计理论的研究仍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亨利·兰德·哈特菲尔德(Henry Rand Hatfield)就曾认为,当时大西洋两岸的执业会计师们都是惯例和传统的盲目追随者,他们往往遵照惯例和传统来解释会计实务,但这些惯例和传统的解释,经常是不完善且站不住脚的。因此,人们开始考虑如何用一种相对规范的理论对会计业务处理规律进行系统的描述与总结。在这种客观需求下,1907年斯普拉格的《帐户原理》(Philosophy of Aounting)一面世即备受会计界瞩目。它不仅将其1907年间发表在《会计杂志》(The Journal of Aountancy)上的一系列论文编辑后收入其中,并以银行实际业务为例来阐述其观点。其主要理论贡献体现于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是在论述逻辑上创新。该书从账户(aount)和交易(transaction)两个概念出发,系统地说明了会计记录和会计报告的一整套方法和理论,亦即系统研究了复式簿记理论。并按财务事实所引起的资产负债增减变化,来说明账户借方、贷方的性质,这是较前人诠释借贷记账原理上的一个重要进步,对后世传播复式簿记理论的模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其次,是明确提出了所有权理论。书中认为,在一个企业中,资产和负债都不能从企业角度来解释,而应该从企业的所有者(业主)即业主所有权这个角度来解释。从这个角度来讲,资产是所有者的财产,负债是所有者的负资产。正资产和负资产相结合,其差额就是所有者的净资产,即业主产权。
第三,是对负债和所有者权益要素的讨论。书中的负债被定义为负资产,认为其是资产减少的推迟,或是资产的未来减少;所有者权益从数量上虽然是资产减负债后的剩余,但它具有负债所不可比拟的特征,代表了所有者控制和使用资产的权力;负债不会因资产的收缩而收缩,但所有者权益会随费用、损失及资产的收缩而降低或者相反。
第四,是创立了现代会计方程式“资产=负债+权益”的雏形。该书在分析了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关系后,所提出的初期会计方程的基本原理是从两个角度来表达和理解的:一是“我所拥有的(What Belongs to me)+我应收的(What is Owing to me)=我应付的(What is Claimed from to me)+我的权益(What is Unclaimed)”;二是“我应付的(What is Owe)+我的权益(What I am Worth)=我所有的(What I Have)+我应收的(What I Claim)”。
斯普拉格的《帐户原理》一书最主要的贡献是科学地说明了在企业中所使用的各种账户和运用账户作出复式记录的理由及其真正含义。当然,从今天的认识水平来看,《帐户原理》一书所涉及的会计理论的份量相对较轻,但在当时会计基本理论缺乏的环境下,斯普拉格这本著作的出版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会计理论研究热潮的出现。
1972年,美国著名会计学家威廉·安德鲁·佩顿(William Andrew Paton)在《账户原理》一书再版的序言中曾高度评价斯普拉格的地位与贡献,认为只有他才真正发现了Aonting(会计)这个词汇的内涵,对会计理论做出了破冰式贡献,因此他应该是美国在研究会计理论(主要是簿记)的鼻祖。葛家澍教授认为,书中对会计基本要素的讨论具有理论奠基意义,即使今天我们对负债和所有者权益这两个要素的认识水平,总体上也没有超出100年前斯普拉格的论证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1] 葛家澍.西方财务会计理论问题探索(一).财会通讯,2005.1.
[2] 葛家澍等.会计大典——会计理论.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第32~34页
[3] Gary John Previys. 1974. Book Reviews.The Aounting Review.January, P216-217
[4] Charles Ezra Sprague . 1907.The Philosophy of Aounts.New York: Ronald Pr..
[5] Helen Stt Mann. 1931.Charles Ezra Sprague.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12.
[6] 。
[7] .
[8] .
[9] .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