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这一次的考评都达标了。他们说,Maggie,你的英文沟通没有问题嘛。听了让我又高兴又郁闷。郁闷的是难道我之前的“名声”就是沟通有问题吗?第三个项目,依然呆在上海。可能因为上一个项目太放松了,这一次我开始还债。事后证明,这是极其痛苦而又有成果的六个月。我的经理对我的要求非常严格,从各个角度培训我。小到办公室穿着,给客户写的email,大到和领导的沟通技巧,以及如何“聪明工作” 而不是“辛苦工作”。
那段时间,我同时做着好几件完全不同的工作,而她就在电话那头遥控指挥。照照镜子,恨自己的脑袋太小,脑容量不够应付,无法在不同的频道之间切换自如。我经常被逼得走投无路,经常被怀疑被否定。早晨上班会心事重重地想,今天要努力工作,千万不要犯错误挨骂。可是很多时候不是拼命干就可以的。现在的职场残酷,“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已经没有市场。比起过程,大家常常更注重结果。所以我忙忙碌碌、勤勤恳恳工作三个月,到中期考评的时候,居然又在五个指标中fail了一个。
这次我终于忍不住哭了,并且是很丢脸地在有些不知所措的经理面前,哭得一塌糊涂。我不想这么狼狈,但是怎么都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一年过去了还是没有进步,绝对是一个沉重的打击。那几天的生活一片混乱。
总结一下,这一次的惨痛教训是:学会了沟通的重要性。不仅要做,更要让别人知道你在做什么。学会了仅仅辛苦工作是不够的,还要“聪明”地工作。学会了对布置的任务既要合理地push back,更要正确、有效地push back。学会了面对巨大的压力要积极和上级沟通,说明不能达到她的要求的原因。还学会了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把最脆弱的一面表现在别人,特别是同事面前。我曾经是个坚定的悲观主义者,但现在也正在慢慢改变。压力下除了永远都要尽自己的最大努力,还一定要保持良好的心态。
四
第一年结束的时候,我们同一个班级的人,走了1/3。年底我带着老妈拿着公司报销的飞机票去美国参加年会,顺便在几座有名的旅游城市逛了一大圈。自己安排所有的行程并且一路照顾她,也算是尽尽孝心。
第四个项目伊始正是2008年初。我被派往东南亚。
经过上一次的打击,觉得这一次自己的转变很大。态度变得非常积极,凡事都往好的方面想,相信凡事都会好起来。我不在乎别人怎么看待我,我有自己的原则。我不是仅仅抱怨,更要想怎么去解决问题,也相信没有什么解决不了的问题。
项目依然很苦。短短3个月,我和同事两人做6家不同公司的财务、合规性审计,举办各种培训,设计后来被推广应用到整个部门的审计模板,又马不停蹄地拜访了几十家重要客户。有时中饭也被迫在taxi上吃。但是无论压力怎么大,我一直保持着一种积极的心态,经常和经理交流沟通。而且,自从上次很没面子地痛哭之后,我再没有因为工作流过一滴泪。我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做到的,但是这个转变真的让自己也很惊讶。
所以我想,不能偷懒的,一定要经历一段时间的煎熬和痛苦,才能真正成长。一定要自己去亲身经历,某一天才会从量变到质变,从而发现某一方面的能力有质的飞跃。
当然,除了体力的付出,精神上的付出也很多。
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得到了回报。在这个8人小组里,在项目汇报大老板的重要时刻,因为表现出色并且发现了某些审计问题,我被公开通报表扬,还得到了几百美金的物质奖励。考评结果也是一片大好。那一天真是美妙,心里觉得好欣慰。熬过了最困难的那段日子,渐渐回到了正常的轨道,并且一步步接近梦想。
五
渐入佳境之后,我做得越发得心应手。第五个项目被派往日本和韩国。
我的小组里有一个法国人F,一个美国人R,一个嫁了韩国人的日本人N,一个马来西亚人W,一个印尼人D。经理是日本人M。这个阵容堪比“八国联军”。大家性格鲜明,相处起来有冲突,有时候也很有趣。比如那个法国家伙整一个乐天派,我就问他为什么可以一直那么开心。他说如果生活95%是一团糟而5%是快乐,那么他更会关注那5%的部分而不是那95%的部分。我又问:难道你的情绪不会受外界影响吗?比方说假如你输掉了一场重要的竞赛。他说:失败是再好不过的了,因为你可以从中得到比胜利更多的启示,然后走得更远。
我喜欢他的回答。这会激励我一直往前走。永远可以从别人身上学到很多东西。
N,我很欣赏她待人处事的方式,永远那么亲切和蔼,关心别人。比如早上来会问问你周末过得好吗,吃饭的时候问问你点的东西怎么样。很有亲和力。R,虽然我不习惯她作为美国人的咄咄逼人,但是她对谈话的驾驭,她的沟通能力,都是非常强的。而D,她虽然只是我带的小朋友,可是很勇敢,不怕说错话、做错事。M,从他那里我没有得到什么有效的激励,不过也间接地让我明白自我激励的道理。他很聪明,从来不问什么,可是你知道他在观察你,他知道你在做什么。
趁着工作之余,我们也去东京最好、最fashion的餐厅吃饭,去涉谷、银座、新宿、表申道,那些以前只能在电视上看到的闹市区,感受人来人往的熙熙攘攘。人们匆忙地穿过涉谷中心那个著名的十字路口,有巨大的液晶屏幕在头顶嘈杂。这个以自我文化为中心的国家,这个很少人会说英文的国家,这个看似“发达”其实传统保守甚至有些与世隔绝的古国,不知道为什么给我的感觉是物质文化极为丰富,人们却一个个心事重重压力重重。也许这是所有都市人的通病:丧失安全感,充满了对未来生活的疑虑和不确定,无论他已经拥有了多少。
最后的考评结果不错。这个项目学到的是“自我激励”。谢谢自己让自己明白了这一点,这一点非常重要。人太敏感会伤了自己,有时候大智若愚也不错。我的第一年就像个傻瓜,现在也熬过来了。我想通了。为什么要等着别人给我激励呢?为什么不自己给自己激励呢?先反省一下,排除成见,换一种态度工作。
不过我觉得自己不可能成为什么伟大领导了,因为根本就不想改变自己,甚至都不想为了某些利益稍稍勉强自己做一些不想做的事情。
在那个初夏的午后,我越发觉得我只是一个普通人。普通人的出身,普通人的头脑,普通人的勇气,普通人的涵养,普通人的财富,普通人的命运。我们中的大多数都只是普通人而已。一年半有2/3的时间在外面,我不后悔。一边走,一边思考。走了很多地方,看了很多地方,发现了很多人,也发现了自己。发现自己已经可以用很流利的英文与同事争论,发现自己比起在firm里更加成熟自信,发现自己的视野也因为经历而开阔了许多。当老板非正式地许诺一份也许“很好”的工作在半年之后等着我,我却开始对人生的定义更加模糊。理想和现实强烈地冲突着,心中的天平在“要”与“不要”之间不停摇摆。我一直觉得,大家的智力水平其实都差不多,“好”与“不好”的差别只是因为有些人选择了“要”,有些人却选择了“不要”。有时候觉得很爱很爱,甚至可以为他牺牲生命,可是有时候却觉得惋惜,为了家庭不得不放慢前进的脚步。甘心吗?不甘心吗?可以选择吗?
趁着项目结束去美国开会的机会,我去了洛杉矶、拉斯韦加斯和大峡谷散心。在拉斯韦加斯,看见璀璨夜景,问自己是不是在做梦。在洛杉矶环球影城的片场,觉得这些都是陌生的,之前无法想象的。这份工作就仿佛为我开了一扇窗,能让我看见从未亲眼所见的风景。但我并不想真正进入那扇窗。这种生活方式离我太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