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会计师公会和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金融贸易学院联合发起的“影响未来”主题对谈,面向充满不确定性的AIGC时代,围绕学生朋友们最关注的一些问题,邀请到行业一线专家现身说法。
哪些核心必须牢牢把握?
哪些焦虑大可不必?
如何迅速占据新型职业机遇的桥头堡?
听大神一一道来!
本期嘉宾
钱瀚卿先生
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金融贸易学院校友会理事
虞正先生
澳洲资深注册会计师
澳公会华东和华中区委员会会长(2020-2022)
不必过分高估“数字化”
钱瀚卿先生:
我所在的公司是一家本土中型规模企业,以提供科技型制药工程解决方案为主。我们没有非常复杂的数字化形态,更多是根据自身的业务需求,把不同的业务通过信息化手段,更加有机地联系在了一起。
数字化是在信息化的基础上,把信息更加生态化,从而为客户、供应商和其他的利益相关者,去创造更大价值。不少客户的信息,比方说售后服务的信息,通过数字化的方法可以做到更加精准和清楚,每个节点的数据流更加清晰。
但我想特别提醒同学们注意:不要过分高估数字化。数字化仅仅是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数字化和信息化,都不能完全解决企业管理的问题。
公司有数据,有完善的信息化系统和流程最终还是倒闭的例子,很多。举个例子,目前困扰很多中小企业的问题是交班问题。一代向二代交班,出现的问题是数字化吗?不是的,是战略的问题,组织文化的问题。
虞正先生:
我的观察是,ChatGPT以及人工智能相关板块,目前的确受到了比以前更多的关注,相关企业的估值亦有所提高。
这不是偶然,回看人类发展的历史,社会的财富其实一直跟随科技进步而发展。最初是动力系统,后来是工业化,再后来是智能化计算。每一次突破,我们都会看到行业和商业模式因此产生变化,一批代表性的企业脱颖而出。
其次,如果讨论“估值”或者“顾问”的工作,包括这些工作需要的各种技巧和方法论,有没有被技术的进步而取代?答案也是显而易见的,没有被取代,在我看来,未来这些工作也不会消失。相反,我预计更多需要真正花时间,花精力的新问题,比方说关于战略和经营的,会不断浮出水面。
年轻,就更要抓“商业的本质”
钱瀚卿先生:
最近,我在读许小年教授的《回归商业的本质》。其中,主要的一个观点就是,创新也好,数字化也好,无论多好的东西,最终还是要落实到企业本身。也就是要看,创新和技术有没有令企业的客户最大化,利润最大化。
大家都在做信息化和的时候,对企业来说,就更要想清楚:你的优势在哪里?你为什么要做数字化?你的信息化和数字化对于企业成功,有什么帮助?
而对于同学们来说也是一样的,关注商业的基本逻辑,是更加重要的。
企业的管理,最终还是要落实到战略和规划的具体落地,再配合组织架构和企业文化的支撑。当这些最基本的的东西都做好以后,再加上信息化,数字化和创新,才会有帮助。如果这些最基本的东西都没有到位,那么谈信息化和数字化是没有意义的。
虞正先生:
我读大学时,学校的计算机是锁在一个专门的教室里的,只有上课或者研究需要用到计算机的时候才能用。当年的学生毕业,打字打得快准确率高,是特长。但是你看,到了今天,平均下来基本上每个同学都至少有一台电脑,会打字也已经成为了一个必备的技能。举这个例子是想说明,伴随科技的进步,企业对于同学们的基本工作技能要求一定是会提升的。
对于同学们,这就意味着,一定要对人工智能和ChatGPT的应用有基本的了解,要能够“站在桥头”,对最新的技术,做到心中有数。但是,了解技术不是目的,懂得怎么在企业里用好新的技术成果,更重要。
如果无法跟上科技发展的节奏,注定会被这个时代所淘汰。未来市场会需要更多懂得如何用好技术,让技术赋能企业发展的人。
鼓励大家要去实习、要开拓眼界,要去见更广阔的世界,这样大家才能更好地对今后怎么去工作有一个更加实际的体会,并形成自己的判断和定义。
7样“武器”,带来职场的好福气
钱瀚卿先生:
我想到5个词语,挺重要的。
第一和第二个词连在一起讲:无惧和无畏。就是不要害怕,不要给自己设置限制的意思。有些同学会认为,毕业以后一定要留在上海,一定要进头部,进大厂,这些其实都是无形之中给自己设下的限制。限制越多,道路越窄。其实,上海以外,包括成都和一些西部城市,未来的发展机遇都很好,是可以看看的。同学们都那么年轻,可以多尝试。
第三个词:连接。一个真实的事情,去年,我有幸能够帮助到母校的一些师弟师妹们解决了就业问题。怎么做到的呢?说出来其实很简单。我只是在两个企业高管人员比较多的群里,说了一句“我这儿有优秀的上海高校毕业生,大家需要可以推荐。”我只是做了这些。但是两周以后,就有好多人找我。更让我惊讶的是,大家给我的反馈是,我们就是想请这样的学生,但是不知道上哪里找。通过这个事情,我进一步地深刻地感受到,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信息的不对称。多建立连结,多元的,不同的,高质量的连结,能够帮助减少信息差,对同学们来说,就是给自己多一个机会。
第四个词:利他。我面试过很多毕业生,当发现他们在精巧计算个人的得失的时候,我知道他缺乏一个利他的精神,这样的人走不远。当我发现他是在考虑自己对组织架构的作用或者和怎样融入企业的时候,我知道他本质上是一个利他的人,这样的人会走得很远。我会很愿意请有利他精神的同学,这种邀请更像是我投资了这个同学,并相信他的到来,会更有利于整个企业的长远发展。
第五个词:对照。再讲个自己的亲身经历。2007年的时候,我跑去做销售,有一次晚上很晚飞深圳开会,会议结束因为业务要求直接冒着大雨去了广州,到了广州之后一看我原来预定的深圳酒店来不及取消了。出差回来,同事告诉我,住酒店超标了,得从工资里面扣掉多少钱。我说这是什么规定啊?同事说,你忘了,这还是你做财务时候规定的,差旅上下浮动不能超过5%,你现在超了15%,所以要扣10%。
如果只当财务,没跑过业务,我可能怎么也想不到,这个财务规定真正运行以后的情况会是什么样的。当你做过两个完全不同的岗位背景,互相再对照,可能看到的会更多。
虞正先生:
我再补充2个点吧。
第一个是终身学习。国内的互联网大厂,和基于互联网所产生的许多消费情境和服务,其实都是近20-30年的产物。也就是说,随着人工智能的进一步发展,未来可能会出现许多全新的,前所未有的新型职业、行业和赛道。怎么准备?我觉得就是大家需要在每一份工作里学习,不停地学习一切可以学到的东西,了解新的概念,学习新的知识,从而在每一个阶段为下一个阶段打好基础。
第二个是对自己的未来,拥有一个长远的想象。如果把职业发展比作一个马拉松,那同学们要想,自己是不是对一直跑下去这件事感兴趣。如果能够感兴趣的话,你一定是可以成功的。如果你不够感兴趣,你可以趁早去做别的事情。
职业的尽头是什么?
虞正先生:
懂决策、懂管理、懂销售、懂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懂得怎么去管理你的下级和上级,把这些东西都做到一起就完美了。
钱瀚卿先生:
你的意识、洞察,表达能力,感染能力,连接能力和协调能力,这是一个高层的真正能力。
我之前在一个美资公司里,这家公司的中国区CEO,每年圣诞节前都会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手写300多张圣诞卡,给每一个员工。当时我刚到这家公司不久,这个CEO给我的卡片,我到现在还记得,他写:我们非常欢迎你的到来,对你寄予着厚望,希望你呢,更加主动地往前走一步,让大家更多地了解你。这张卡片让我非常感动,而这个CEO到今天还保持着这种习惯。
人和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是无法被信息或者说发个微信留个言所代替的。而人和人之间交流沟通的能力,其实每个人能力不一样,但这些能力是重要的,是需要练习的。我也邀请大家以后在你的人生历程当中,在任何环境里,主动为自己和别人创造连接的机会。
点击这里,阅读微信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