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巨星 光照百年—蒙哥马利和《蒙哥马利审计学》(3) |
来源:今日财会在线
发布时间:2004-12-04
作者:文硕
编辑:admin |
蒙氏在本书中指出:审计目的包括检查舞弊行为、检查技术错误和检查原理错误三方面,其中检查舞弊是审计人员责任中最重要的内容。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只能承袭英国人的做法,实行详细审计,主要包括过帐审计和凭证审计。所以,这是一本自始至终、全面介绍英国式详细审计的作品。它一直影响到1909年本书的第二版。在第二版中,蒙氏对全书作了部分修正,但基本内容没有实质性变化,这些基本原理是审计职业思想中的精华。 由此可见,正是通过蒙哥马利的努力,英国的审计理论才跻身进入美国民间审计领域的,并对美国的审计实务产生了积极的指导作用。 然而,英国式的审计理论和实践在美国风行的时间并不太长。因为进入20世纪以后,美国的经济形势出现了很大变化,呈现出与英国不同的特色。在1905~1933年间,美国公司资金的周转主要依靠银行贷款,而不是通过在证券交易市场上发行股票,因而对审计的需求更多的是来自金融家和贷款人。这些债权人迫切需要了解被审企业的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比例,以作出是否投资的决策。就这样,具有美国特色的资产负债表审计盛极一时。这是20世纪以来美国经济社会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在民间审计领域激起的一种回响。蒙哥马利审时度势,在揉和迪克西审计思想和先进的美国经验的基础上,于1912年在纽约推出了蒙氏审计学的第一版——《审计理论与实践》(《Auditing Theory and Practice》)。所以,蒙哥马利不是单纯地介绍英式审计的基本原理和技术,而是敢于提出面向本国现实的崭新思想,推陈出新。如果结合当时的经济发展背景考察,蒙哥马利从热忱摄取异域营养,到为美国民间审计探索新路,确实是一种合乎逻辑的发展,犹如水到渠成。正因如此,他使民间审计理论在美国获得了一个富有生机的开端,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在1912年版中,蒙氏指出审计的主要目的是“为下列人士查清企业实际的财务状况和赢利能力:①企业业主;②企业主管;③正考虑购买证券的银行家或投资者;④正考虑实行现金折扣和根据期票进行贷款的银行家。”只是在“审计的次要目的”这一节中,蒙氏才谈到检查舞弊行为,而检查舞弊行为在1905年和1909年《迪氏审计学》美国版中被视为审计的基本目的。审计目的的这种变化是很有意义的。 在1912年版中,蒙氏对英国式详细审计和美国式资产负债表审计均作了详细论述。 他认为,如果需要完全检查,就应该进行详细审计。这里所说的详细审计包括:①询问或亲自观察究竟是谁开的邮件、记录些什么内容;②确认现金销售是否全部入帐;③把某些订货簿与分类帐进行比较;④核对几天内的现金折扣;⑤询证应收帐款;⑥列出所有的证券,确认收到的所有利息和股利。此外,蒙氏还谈到详细审计的两个基本原则:一是关于收益的,即帐上反映的收益应适当说明原因,并说明是否有遗漏;二是关于费用的,即费用和损失应适当指明并得到证实。 与前几年强调帐帐相符的做法相反,蒙氏指出:“审计中最不重要的部分是对过帐和汇总金额的检查……分析表明,被错误的过帐和合计掩盖错误的可能性很小。” 蒙氏指出:资产负债表审计是对资产负债表科目的审计。他接着介绍了资产负债表审计的五个“基本原则”: (1)帐上反映的某一日的资产数应是实有数; (2)帐上没有反映的其它任何资产,应在手头上; (3)帐上反映的某一日负债是实际负债; (4)所有负债均应在帐上反映; (5)帐上反映的各种负债均是正当产生的。 对这些原则应注意两点:一是强调帐实相符;二是对资本帐和反映资本帐户变化的明细帐来作论述。蒙氏似乎相信,如果资产和负债正确,则二者之间的差额也应正确;如果上年正确,今年也会正确;即使有变化,至少合计额必定正确。 与绝大多数英国学者将注意力集中在详细审计程序上不同,蒙哥马利已初步认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开始主张应将资产负债表审计的必要范围与评价委托人的内部控制系统联系起来。他指出:如果审计人员认为内部牵制系统运行良好,他就不用重复别人的工作;他应该检查资产和负债,分析损益帐,以检查它们是否反映真实。 简要地讲,1912年版的《审计理论与实践》一书在内容上已与1905年《迪氏审计学》美国版大不相同。它虽然也谈及逆查和核对之类的详细审计,但缩小到更小的范围;尽管也强调外部证据,但愈来愈依靠内部的记录和文件。它对资产负债表审计的论述,迎合了美国民间审计的发展之需,因而在当时反响强烈。1916年、1921年、1927年和1934年,蒙氏四次对本书进行修订和补充,分别出版了第二版、第三版、第四版和第五版,但其基本审计方法和内容却没有明显的变动,主要都是介绍资产负债表审计。 1929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犹如洪水猛兽,把在20世纪10年代至20年代风行一时的资产负债表审计,冲击得摇摇欲坠。那时候,企业筹集资金不再面向金融机关,而开始面向证券市场。在这样的情况下,会计的重点不从资产负债表移至损益表,原来的为信用目的服务的资产负债表审计不让位于新的为投资目的服务的财务报表审计,美国民间审计就不可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1933年证券法和1934年证券交易法的颁布,又使财务报表审计的普及如虎添翼。这种状况,在《审计理论与实践》第六版中得到体现。在本版中,蒙氏论述了财务报表审计,指出这种审计不仅包括审查资产负债表和评价内部控制系统,而且包括审查损益表。蒙氏还进一步讨论了打孔卡片形式的审计记录问题。
|
|
|
|
|
|
用户登录 |
|
|
一周热点新闻 |
|
|
热门招聘 |
 |
|
|
专题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