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国家会计学院CFO中心主任 邓传洲
一、引言
20世纪90年代,在全球经济持续增长的背景下,公司的经营节奏和全球化步伐加快。股东的回报要求与竞争的压力,迫使公司更积极地进行购并、投资、引入新技术以及管理变革。在这一场管理变革中,由于其不可替代的作用,CFO (Chief Financial Officer缩写, 中译为“首席财务官”,本文泛指公司最高财务负责人,如财务总监、总会计师、分管财务的副总经理等)被推向前台,成为股东价值管理的中枢。近几年全球经济持续低迷,跨国公司由于缩减开支的需要,董事会给了CFO无尚权限来约束公司行为,CFO及其所领导的财务领域再次成为管理变革的先锋。
1995年,《财富》刊登了一篇题为“超级CFO”的封面文章(Tully, Shawn and Bethany McLean, 1995, Super CFOs: They Can’t Jump…But Some Earn More Than Deion Sanders, Fortune, Nov. 13),揭示了一种趋势:CFO们领导公司的关键性变革,并作为CEO的真正伙伴参与公司决策。自此,美国开始了广泛的CFO行为研究。比较系统的研究报告包括:The Conference Board的“CFO 2000:作为战略经营伙伴的全球CFO”(1997)、普华永道比利时分部的“CFO的角色变迁和未来挑战”(2001)、安永与CFO研究中心(CFO Research Service)合作的“ CFOs: 面向21世纪驱动财务转型”(2002)、德勤的“财务革新—新西兰公共部门CFO所面临的问题与对策”(2002)。
孙铮(1999)曾探讨过世界级财务总监所具有的特点,并评论了我国企业财务总监的委派制。但总的说来,对于CFO的发展趋势在国内尚无系统研究,本文将以近年来前述相关研究成果为基础,更为系统地归纳CFO的转型方向,并对我国CFO的发展提出针孔之见。
二、CFO的出发点—股东价值最大化
(一)CFO主导股东价值管理
由于公司越来越依赖于股票市场融资来进行扩张,而机构投资者则是股票市场的主力军,这使得机构投资者对公司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在美国和欧洲,个人投资者曾一度直接拥有上市公司50%以上的股权,但他们现在所占份额已远不及养老基金、共同基金、保险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到1999年第三季,美国机构投资者在最大的25家美国公司中的持股比例达到57.2%,在英国和法国,这一数字分别是57.7%和30.2%(资料来源:The Conference Board, 2001, The Global Investor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 P7),亚太地区也正经历着同样的变化。
机构投资者本身需要持续地向其投资者提供高额回报(如私募基金)或者满足现金支出的需求(如退休金),因而他们希望其持股公司的经营者关注他们的利益,使股利和股票增值最大化。如Oppenheimer Capital(美国的一家基金管理公司)主要投资于那些在年报中明确承诺能提高股东价值的公司,该基金还坚持,如果公司管理层无法找到能获得目标回报率的投资机会,公司应该支付现金股利。当管理团队无法满足投资者对超额报酬率的要求时,机构投资者便会涌入公司会议室,在极端的情况下,他们会采取措施更换管理层。在机构投资者的盛压之下,公司经营者必须迎合他们的需求,CFO便成为公司与股东沟通的使者。
CFO与股东有一种先天的近亲关系:他们都很喜欢财务数据并乐于讨论财务目标。这样也便于CFO在公司内部导入股东利益观念,并帮助CEO和其他高级管理人员理解财务目标在公司战略中的位置。从而,CFO在公司内部担负起股东价值管理的重任。The Conference Board(1997) 受普华永道的委托,对全球300名CFO进行调查,74.8%的受访CFO认为他们主导了股东价值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