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晓珲:财务职能受限于公司的治理结构,一个成熟的公司结构更为复杂,有更多的投融资需求,对CFO的要求也更高, 在这种情况下,财务职能更加丰富,也更有利于财务人员的转型。反之一个刚起步的企业,其结构、业务相对简单,财务职能也相对简化。整体上来说,跨国公司更加制度化和规范化,更加重视财务人员在公司管理决策中的重大作用,并且重视财务人员在公司管理链中的长期发展。
《财会学习》:有人以“烧死青蛙的故事”来比喻CFO转型的急迫,真有如此迫切吗?财务经理人转型的动力和压力在哪里?转型对他们的职业前景会造成怎样的影响?
丘创:呵呵,现在这几乎成为一个经典的比喻了,因为太过形象所以在业内流传甚广。虽然有些人说这个比喻太夸张了,认为情况并没有那么糟糕,而且现在一切都在向理想的目标靠近,只是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但我认为,这个过程即使是渐进的,也显得太慢了,而且从这两年看来,我们的速度并不快。对于“转型”这个问题,我习惯于把财务经理人分成三类:国企、民企和外企。企业的类型不同,“转型”的内容就不同,面对的压力和动力也就不同,但总体上说,国有企业和部分民营企业财务经理人的“转型”是核心问题。
徐武:我认为很紧迫,而且现在大家已经意识到问题的严峻性,总会计师协会在过去几届大会上都提到了这个问题,在国有企业,焦点就集中在总会计师的“排位靠后”上。排位靠后指的是很多国有企业“总会计师”在领导层中排在主管生产、销售,甚至管后勤的副总之后,由于“排位靠后”,自然影响力就小,说话自然就没分量。为什么会排位靠后呢? 因为这和长期习惯形成的国有企业用人体制有关,不可否认的是,虽然国企改革仍在不断取得阶段性成果,但人才选拔依靠“资历”而非“能力”的现象仍然存在。
席晓珲:我十分认同丘总和徐先生的观点,越来越激烈复杂的市场环境对企业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许多公司都意识到了财务职能的重要性。我这里所说的财务,是指finance,与aounting相比有更多的管理控制、资金运作、投资分析等功能。公司的制度和结构也在相应改变,更加突出这些功能。从制度上和规范性来说,目前我国部分国有企业,特别是大型国有企业并不比跨国公司逊色多少,很多管理好的国有企业,比如中海油,多年来借鉴引进国际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理念,管理上十分出色。所以,关键是把很多好的制度落实到位,结合企业的实际,更加贴近制度制定的初衷。
“转型”的不利因素和有利因素包括哪些?
《财会学习》:您认为对财务经理人转型的不利因素有哪些?其中有无决定因素?有利因素有哪些?如何对待这些因素?
丘创:我认为转型应该明白一个内因和外因问题,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财务经理人本身的个人能力、专业素质、学历教育等,这些都属于内因,内因的问题并不难解决。但是,不要忽略这个人很难去影响或控制的环境因素。即便能力再强,素质再高,如果大环境不改善,也是无处施展的。比如在很多国有企业,其实聚集了大批非常优秀的人才,个人能力和素质丝毫不逊于跨国公司的人才,他们是有条件发挥更大作用的,但缺乏的是一个外部因素。国有企业的总会计师就是其中的一员,对此,他们应该有更为切身的感受,但积深日久造成的局面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变。
徐武:从国有企业来讲,现在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了,我认为这是我们最大的有利因素,应该好好把握有利因素。特别是国资委已经对这个问题非常重视,国资委说的要管好“三师”,其中就包括总会计师,高管层的重视将会使情况越来越好。不利因素虽然很多,但我相信随着改革的深入,问题会逐步得到有效解决。
席晓珲:我同意徐先生的观点。因为工作关系,和国企打交道比较多,我感觉他们有一个很好的上升趋势。很多人感觉外企比较规范,我想主要是因为“外企”一般都有久远的发展史,已经形成很好的框架,他们进入中国后,可以利用这些成熟的框架。现在国内的企业处于蓬勃向上的阶段,国家经济处于“转型期”,自然有许多“噪音”出现,很多问题需要逐步规范,很多人难以忍受这个过程,认为应该一步到位,但这是不符合企业发展规律的,我想国内企业发展若干年后一定可以形成外企那样的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