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倾销通常伴随着反倾销国的国际贸易赤字。倾销可以加剧国际贸易赤字,但国际贸易赤字的经济后果也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反倾销国等于将外国的资源无偿地用于消费和生产,扩大经济规模;另一方面在货币流通总量不变的条件下,国内的货币升值、物价呈下跌趋势,如果增加的货币流通总量超过国际贸易赤字部分所需要的货币流通量,则国内的货币升值、物价呈上升趋势。根据购买力平价说,在自由贸易条件下,国内的币值最终表现汇率上,从而使问题复杂化。对此,我们暂且存而不论。
从我国作为出口国的角度看,欧美反不反倾销都具有双重性。如果反倾销,一方面抑制出口,对我国企业和国民经济增长有或多或少的消极影响,但另一方面则减缓人民币升值压力,还有可能借机将西方企业管理的规则导入我国企业;如果不反倾销,一方面刺激出口,拉动国民经济增长,但另一方面则增加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值得注意的是:在如此分析的基础上再增加两个要素,就可以形成一个重要的宏观分析框架。
第一个要素是我国出口贸易增长所依靠的是成本特别是劳动力成本低,而这种低成本在相当程度上又是依靠非法手段获得的。因此,当被反倾销、出口受阻时,对出口企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影响未必消极。假如这时企业能够依法补足劳动力成本,就可直接扩大内需,拉动国民经济增长,也为出口企业转向内销奠定基础。否则,在不能依法经营的基础上,继续扩大出口,其结果不仅造成国内市场萎缩,对国民经济产生消极影响,而且最终造成人民币升值。这正是我们要增加的第二个要素,即币值问题。最近几年,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一直向我国施加压力,要求人民币升值。人民币升值实际上意味着美元和其他外币贬值。美元贬值与其他外币的贬值意义不同,因为美元主导世界货币体系,各国主要以美元作为外汇储备,美元贬值无异于向各储备国“抢钱”。例如我国2005年底外汇储备为8188亿美元,假定外汇储备中6000亿是美元、若美元真的贬值20%,其结果,我国就有1200亿美元无形中落入美国人的腰包。我们由此可以透视出欧盟创造欧元的用心。问题在于发达国家为什么施压人民币升值?这可以从两方面考虑。一是从我国考虑,我们以低成本推动外贸出口急剧增加,从而造成我国与巨额外贸顺差相伴随的巨额外汇储备的这个现实。但因此种现实已经导致人民币升值,而且通过汇率机制的利益传递效应将我们压低成本特别是劳动力成本所得到的好处或多或少地被国际化了。这对我国来说是一种损失。但该损失不是由企业而由国家承担的。因为出口企业收到外汇兑换人民币的同时就将美元贬值风险转嫁给国家。二是从美国考虑,表面看美国出口较少,实际上美国人为了遏制我国和平崛起,有些产品特别是高新技术产品和军工产品根本就不对我国销售,并且横加阻扰欧盟和以色列对我国军售,搅乱中海油收购优尼科石油公司等,迫使我国少花甚至不花外汇;同时自从小布什总统上台以来,进行大规模减税,发动阿富汗和伊拉克两场战争,迄今伊拉克战场上美军仍在以每天10亿美元的速度消耗着等等,已经远远超出美国政府的支付能力,造成巨额赤字,也人为地制造了美元贬值的巨大压力,如果美国政府采取发行货币的办法弥补赤字,则对其他国家的财富更具掠夺性。总之,当我们将巨额的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与美国要求人民币升值或美元贬值联系起来,很可能我们也为美国的减税、战争等做出了“贡献”。
亟需解决的核心问题
根据我们调查的资料,上述微观分析框架中所提到市场经济地位、会计准则执行、会计核算系统、内控与审计制度和成本内容的合法性,都普遍地或多或少地存在着问题,其中尤以成本的合法性问题最为严重。我国外贸领域一位资深专家在美国声称:人民币汇率即使升值100%,中国产品仍有竞争力,因为中国劳动力成本低。我们认这是值得商榷的。因为升值100%意味着中国出口企业按人民币折算的销售收入在销售数量不变的条件下将缩减50%,况且销售数量肯定减少。中国出口企业的损失很可能首先向劳动力转嫁,因为我国供过于求的劳动力市场本就将劳动力置于弱势地位。另外,撇开这种转嫁带来何种社会后果不论,仅就法律而言,这势必使已经不合法的成本内容更加恶化。
成本内容合法性涉及到公平贸易问题。我们认为在这方面我们中国并不是理直气壮地的。下列是我们在调查中获得资料:
1.几乎所有企业的职工每周至少工作6天,每天工作10个小时以上,每周至少超过20个小时的加班时间,但并未依法获得加班费。而欧美企业的职工每周工作5天、每天工作8小时,小时工资率比我国高得多。如果加班,加班费要比正常工作时间增加2倍或3倍。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