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应”来了
后来接到了交通银行的笔试通知。笔试有英语和逻辑,没什么难的。
在交通银行二面的时候,我正好赶上我找过的那个人面试我,他和另一个中年妇女坐在同一张桌子面试我。“你除了交通银行面试,还去过哪里参加面试?到什么进度了?”“我参加过……,**被拒了,**还在等信……”我如实回答了。感觉很不痛快,气氛有些敌对似的。我开始争取弥补“我还是想选择交通银行,因为交通银行有……的优势很吸引我。”“奥,你了解得还挺多”。这时那个中年妇女开始问我了,“你觉得你自己人缘很好吗?”“我看你简历上写的你参与过我国首张大学生信用卡的校园推广,告诉你吧,那不是首张……”我一听,他们根本就没弄明白,他们的意思是几年以前大学生就可以用银行卡获得一定的信用额度,我告诉他们,那是对社会公众的卡,任何人都能申请,广东发展银行和金诚信用公司的这张卡名字就命名是“大学生卡”,从卡面和功能上也是唯一针对大学生的,在国内确实是第一张。“你被他们骗了,你还不知道……”他们边说边故意乐我。“一家大的银行敢对外这么宣传,确实是行内的首张啊,而且电视也采访过,不会错的”我情不自禁地讲给他们,他们还没完:“你说的肯定不对”我觉得很不舒服,不能在面试时光解释这个问题啊:“奥,那可能有点宣传上的争议吧”。我也就没在说什么,他们示意我面试结束。我走出交通银行,感觉刚才的气氛很不好,总觉得他们在故意,又总在想自己怎么没把话题尽快引开。结果是二面没通过。
经验教训:
1.银行间是互相竞争的关系,把自己在不同银行的面试告诉对方,必然引起对方的生气,我当时总把别人想得特别的好,却没有站在别人的想法上考虑别人的感受,交通银行的那个人当时一定很生气,却故意让我宽心,但最终还是在面试中找我的茬,白跑了趟,参加了他们的一面、笔试和二面,费了那么多精力,其实人家从一开始就不打算要我了。
2.如果我从一开始考虑问题的时候就做好最坏的打算,而不应该把别人想得那么好,别人就一定能支持你。鲁迅先生说:“我向来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推测中国人的”,虽然时代不同,话意义也不同,但把这句话放在这件事上,倒可以开辟一种新的解释:“预计好所有的风险,这才是考虑问题的方法”
3.在自己拿不定主意的时候,我不该选择没有实践经验的大学老师和大学同学,校园的气氛和社会差得太远,在我问过那么多同学和2位老师之后得出的结论,选择电话去调整时间,其实是最坏的选择。该我没有听《金融实践》老师的话。
第5篇工行的软件开发中心
程序是笔试、面试、签约。
工行的软件开发中心这次只通知了30个学金融的学生参加笔试,有幸从全国投简历的学生中跳出来,幸运程度就没法形容了。到了考场,更加开心,才来了9个人,3男6女,其中一个男生是我的同学。试题无非是计算机知识、专业知识、公务员的题、英语。他们招几个人并没有公布,只招计算机和金融。计算机的有几百人来考试,可金融专业的才来了9个人。当时感觉是铁定能拿到offer。
那个晚上一夜都在激动,等着面试的电话,但又有些不安,工行软件开发中心到我家,坐车单程都要2~3个小时,我到底去不去。
经验教训:
《金融实践》老师教育了我:在没有一个offer的时候,就不要嫌家远。在毕业的Job-hunting过程中,只有拿到几个offer之后,才有选择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