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把那些话告诉我,我怕它已成后话。”
“因为你也是那样的人,所以我们是天生的伴侣。”
她望着蜿蜒而去的甬道,“那天,我离开这里后,曾在那个拐角后面等你。”
……
他们格外明白,因为有了那个开场白。
他们毫无顾忌地谈起那时节的许多往事,快乐的、忧伤的,点点滴滴。
“我们一共闹过两次别扭”
“但第二次到今天,却撕去七年的日历。”
“你觉得那些无聊吗?”
“也许只有你我觉得无聊了。如果再回到七年前,我们还会那样吗?”
“难说。当然这已经不可能了。”
笑了,这两个大脑中贮满了文明精华的男女,面对单纯而又深奥的往事笑了。因为有了那个开场白。
忽然,她的眼里有一颗泪珠不听话地滚落下,他也不出声了。
她擦去眼泪,站起来:“再见了,不过,依我一件事,最好不要让我有机会同时看见你和你爱人。”
“好的,我也希望你这样做。”
他们就要分手了。她向那个男孩招招手,孩子怯怯地看着他走来:“他会打我吗?姑姑。”
姑姑?他麻木了,脸上开始抽搐。
她低头走近他:“不瞒你说,我还是一个人。”
几颗泪珠映着落日的光斑,爬出他的眼眶:“我……也是”
她脸绯红了,象路边的美人蕉。
他不自觉中把手上的《财务与会计》杂志递给她。
黄昏。毕竟是秋天,大地格外宁静。
后记:关于出书
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现在出书的人特多,什么人都能捣鼓出一本书来,而且速度还特别的快。斑鸠我本是没有出书的想法的,原因有几点:一是这年头书太多,东西多了自然也就贬值了;二是出书需要精力和金钱,而这两项对我来说都比较短缺;三是出书对本人作用不大,因为我所服务的单位是技术研究所,主要任务是技术研究而不是会计这类东西。
前不久,上海国家会计学院中国会计视野网站的朋友们说要出一套会计人文丛书,并问我有无此合作意向。作为上“视野”近四年、从中受益匪浅的会计人,觉得这是个回报“视野”的好时机,况且我也已经有了一些积累。
重新写东西是由于上“视野”的缘故。本人触网是2002年8月的事情,懵懵懂懂之间便到了2003年,看到“视野”上会计同仁的帖子层出不穷、精彩纷呈,我也有些心动,于是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也开始码码字、发发帖,好在网络有巨大的包容性,好的差的都可以贴,这极大地激发了我的发帖积极性。
因为是小人物、老会计,我的帖子反映的多是日常小事、会计人生等方面的内容,容易被会计同仁所接受,引起会计同仁的共鸣,很多帖子被广泛转载,慢慢地有不少报刊杂志的编辑开始向我索取稿件。这样,从2003年起,我又开始在专业报刊上发表各类文章,仅2005年就发稿50篇,这也是我继续码字的动力所在。
几乎每一篇我的文章,不管是发表过的还是没发表过的,我都会在“视野”上贴出来,一方面是由于有人喜欢,他们的需要就是我的满足;另一方面我也需要得到大家的建议,只有大家认可的东西才可以称得上是好东西。所以本文收集的每一篇文章实际上都凝聚着众人的智慧,反映的也是我们众多会计人的生活、工作和思想状态。现在我把它们集结起来,奉献出来,应该是最能体现现在我们中国会计人思想情感的。
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豪言壮语,有的只是朴实的白描。没有轰轰烈烈的大事,没有呼风唤雨的大人物,有的只是我们平凡的会计人及会计人平凡的工作生活。但我相信,它才是最适合你的,无论你是一个会计工作者,还是一个会计学子。
最后要感谢上海国家会计学院及网站上众多支持我的网友,没有你们就没有这本书的面世。
高昌庆 2006年5月18日于合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