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正在考试充电的路上,努力着、追求着,他们已经一路闯过,曾经迷茫,更多的是自信和坚持,最终化蛹为蝶,取得成功。考试和竞技体育一样竞争激烈残酷,有契而不舍的争取和壮士断腕的放弃;有成功者的欣喜,也有失利的伤感。
高级会计师“没有捷径”的18年
罗健(化名)在一家大型国有物流企业担任会计工作18年,2008年获得高级会计师,2009年春节后晋升为财务科副科长。“没有捷径,一步步来。”这是40多分钟的采访过程中,罗健说得最多的一句话,面对记者的十多个问题,他以十多字为一句话,分别简短答复。这名从业近20年的“老”会计人话语不多而稍显腼腆,体现了会计从业者谨慎、踏实、细心的职业特点。
熟悉罗健的同事告诉记者:“他一直以‘付出了,不一定有收获,但不付出,肯定没有收获’为QQ签名,这句话包含着他很多‘一步步来’的故事。”
1993年,罗健中专毕业进入目前所在的企业,担任出纳会计。一年之后,他有了危机感:正规院校财会专业加之“社会上多如牛毛的速成会计短训班”,增加了大批会计后备从业人员。会计人才的供求似乎已变得僧多粥少,为了求职、高薪或为了寻求更适合自身的专业发展空间,会计从业人员、财会专业即将毕业的在校生,包括非会计专业的理工科学生选择各类会计考试,通过获得证书,以拓宽就业渠道,证明自身能力。
“我不断问自己,现有学历能有多大竞争力,一辈子安于做出纳工作?”罗健还意识到会计知识日新月异,政策法规和会计准则日臻规范完善,抛开考试不说,本着称职的专业岗位要求,及时充电对工作大有裨益。
他在夜校报名参加大专自学考试。“其他人聊天、下棋、打牌的时候,我坚持着复习、做题。”罗健微笑着说,“工作、听课、学习,感觉天天过得踏实、有进步,每通过一门考试,就增添了兴趣和信心。”1997年,他通过全课考试,获得大专文凭。
1998年罗健考取中级中级会计师资格,他希望五年后发表两篇专业论文,取得高级职称。他的这一计划随着社会上注册会计师考试的急剧升温而改变。“几名同学取得大专学历后立刻报考注会,我的心思活络了,这是国内会计界最高水平的考试,通过考试意味着能进入这个行业的精英群体。”1999年,罗健报考《会计》、《经济法》,通过后者;2000年,他报考《会计》、《财务成本管理》,均未通过;2001年,他继续报考上年未通过的两门课程,依然名落孙山,同年,他与女友结婚成家,工作岗位调整为主办会计。
此时,考试和充电在罗健生活中的位置得重新调整,他忍痛放弃了注会毕业。
“在一家业务往来动辄以数十万金额计数的国企,工作责任日趋重大,加之双方父母身体欠佳、婚后不久妻子怀上孩子且所在单位离家较远,罗健承担了更多的家务活。这一切都需要时间,而没有时间保证的考试失利在所难免。”
更重要的是,罗健根据自身工作内容发现,即使通过注会考试,所学相当部分知识很有可能难以在工作中发挥作用。“当年一同复习考注会的同学,后来凭借两门单科通过的成绩单,进入到一家外资企业,而我所在的国有企业,晋升加薪的依据是中级、高级会计师职称。我重新设定的目标是,等孩子到幼儿园或上学时,应该往职称考试的方向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