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拜了电脑和电视,拜拜了同事和亲朋间的交际应酬,我又要考试了。”2003年12月31日晚,罗健在与一名好友的网上聊天中表示了“立帖为证”的决心。2004年,罗健着手准备专业论文选题,2005年考试复习准备高级会计师考试,2006年通过考试,2007年完成两篇专业论文,2008年12月,罗健在刚刚度过35岁生日之后的一个星期通过了高级会计师评审。
“这次充电和刚参加工作时相比,感觉更累了:每晚得等孩子睡了才能静下心来读书,已是夜深人静。幸亏有妻子支持,在我准备高级职称考试的几年中,她分担了绝大部分的家务事和照顾孩子的责任。”
罗健告诉记者取得高级职称晋职前后待遇提升幅度为300元左右,月工资刚刚超过3000元,但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没有年龄阶段的限制,“学而不厌,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在当代被进一步发展成为信息时代最有价值、最受欢迎也最富于创造性的终身教育思想。而身处当今准则、知识不断更新的会计行业,更加深有感触:大脑里积存的知识会产生减值,及时补充新知识正是为计提减值做准备。
攻克AA的路
29岁的龚玲玲在同行和同龄人眼中,学业和事业均是成功的。她取得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应用会计学硕士学历与学位后,成为国内高校的金融工程博士研究生,同时攻读AA(英国特许公认会计师),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研究,在一所高职高专学院工商管理系任涉外会计专业主任,还是一家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的董事长。
1998年,龚玲玲赴澳大利亚求学,此时的她并未对毕业后的人生和职业做刻意规划,只是希望获得会计硕士证书,取得永久居留签证。“考虑到固国外生活学习,所具有的英语优势,我想在学有余力之时。挑战AA证书。总是没有充分的时间准备考试,每次都匆匆忙忙去考了,多亏运气最后通过了。”电话中,她的声音轻松而自信。
龚玲玲的“好运气”并非从天而降:她的生活中没有逛街、聊天、娱乐,每学期得完成一篇学术论文,这是ACEA课程规定的“硬指标”;参与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得出学术成果;金融工程博士论文即将开题。放下书本之后,她再到自己的公司,一些文件等着她签字。每天总要到凌晨时分,才有闲暇打开邮箱,回复邮件,她的一天“恨不能变成48小时”。而她在工作、充电、做研究之间自得其乐,仿佛呷一口苦涩的浓茶,而后领略到悠长的甘甜。
在她看来,会计从业者选择参加怎样的考试,首先要注意甄别准备考试的过程和通过考试后的潜在收益,带给人的财富是不一样的。在学AA的第三阶段的课时,其中一门为P5高级绩效评估的课程,考试数次均未及格,而从中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知识,却运用到公司日常工作和管理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学AA让人在思考问题,处理问题的风格上。对时间的管理能力上,抗压能力上得到锻炼,能没有经过这门考试的任强。”
“试想,有多少人一生遭遇到被雷劈过的意外呢?这个几率是很小的。AA考试每年的全球通过率是35%-45%,这是被雷劈中很多次的几率,即便战斗到最后一刻都没有成功,都不能放弃啊!”她告诉记者说。
谭艳艳在一所高校会计学院担任行政工作,其间于2007年底12月通过AA全科考试后,次年攻读会计在职博士学位。在同学和同事眼中,她是个阳光、聪颖、透着灵气的女孩。她的本科专业为英语,大学一年级时,将会计作为第二学位。谭艳艳最初选择会计并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而是完成第一专业的学习相对轻松,不想荒废课余时间,开始涉猎其他专业。
大学三年级,“看见会计专业的学长们通过CPA或AA考试,进入‘四大’有了不错的待遇和发展,自己也将进入‘四大’事务所或外资企业作为奋斗目标。”职业规划逐渐清晰的谭艳艳决定利用本科时英语专业的优势,攻读对英语水平要求较高的AA。2005年下半年注册报名,2006年6月进行第一阶段考试开始,从89分、70分、60分直到50分涉险过关,取得AA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