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时间一次性全科通过AA课程,谭艳艳除了得益于良好的英语基础和利用下班时间充足的复习准备,还在于考试时保持沉着、平和的心态以及掌握必要应试技巧。“参加第一次考试前,比较紧张,考场里凝固的空气还有监考老师严肃的表情,特别是感觉身边考生做题比自己快时,更加重了焦虑、紧张的情绪,尽管那次考试前的复习最充分、习题做得最多。”谭艳艳微笑着说,“到后面的考试心态就放松了,不管身边人怎样,聚精会神发挥出应有水平足矣,只可惜为最后一次考试做准备时,工作繁忙占用了复习时间,分数只是恰好达到合格线。”
取得AA证书后,谭艳艳调整了进入“四大”或外企的目标,她决定留在校园里,取得博士学位后教书,从事理论研究工作。“但AA的考试经历给我的思维能力带来很大变化,科学性、合理性、严谨性、发散式思维不仅运用于工作中,也渗透到生活。考试之前,让考生认准考场安全通道,以防意外发生的提示,这一从未出现在国内考试的人性化细节,让人惊奇而感动。通过AA考试,训练、开拓了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感受到由此传递的文化特色、人文氛围,无论从事怎样的工作,都受益匪浅。”
总结成功经验,谭艳艳认为准备任何考试,不要-“眼高手低”。尽可能动笔练习真题,如一看就懂,一做就错的计算题,在动笔中亲身实践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
艰难的注册会计师考试
现在供职于一家会计师事务所的陈刚(化名)已记不清何时下定决心选择注会考试,只记得大二时,便开始对注册会计师的难度有所了解,“少年不识愁滋味”的他一阵狂喜:难度大,才会有十足的含金量,才值得去考。
2004年,大三的陈刚报了三门科目:税法,财务成本管理和经济法。初次参考,还未真正理解考试,虽然认真自习,努力看书,做题,并放弃了《经济法》,最感兴趣花费精力最多的《财务成本管理》未通过,只有《税法》以61分通过。
2005年,大学四年级,他毅然向已签约的公司提出推迟报到的请求,返校租房学习,早八点晚十二点看书、练习,通过了《会计》和《财务成本管理》后,再去签约公司报到工作。
2006年,陈刚将业余时间用于剩下的《审计》和《经济法》,均末通过。工作和考试之间,二者不能兼得,2007年他毅然辞职,“在安稳和风险之间,我无情地选择了风险,因为期望高回报!”他告诉记者。
接下来的日子可以用艰辛来形容吧,在自己租的小屋里,拉开了复习的战幕。在那间小屋,陈刚六点起床开始看书,每天到凌晨三点。有时实在太累,就调着闹钟睡十五分钟。“有句话说得好啊:如果现在觉得累,那就让自己更累一点,就不会觉得现在累了。”每天晚上十点左右总是最倦怠的时候,咖啡一杯接着一杯。有时候十点调着闹钟打算睡十五分钟,但陈刚醒来的时候第一反应看时间,一不小心睡到了12点半,“心里不知有多自责,或许人在强烈的压力之下会潜发出无限的动力吧。”
陈刚继续坚持着,努力着,不管结果好坏,提醒自己:顺其自然,但问心无愧。
考完《审计》,还有最后的《经济法》,到考场坐车得一个多小时,必须六点半就出发。考试前一天,陈刚复习到凌晨四点半,睡了一个半小时,六点准时起床,六点半出发,考场外已经有好多人在看书了,“永远都别以为自己足够努力,总有人更努力,更拼命!”
等到查询成绩的那天,陈刚期盼着又害怕看到成绩。”狠下心看成绩,《审计》68分,《经济法》75分,原来设想过等考试结果出来大笑或大哭,把一年时间中的疲劳、委屈、艰难发泄出来,此时却没有力气大哭、大笑,只想把过去一年中每天亏欠的睡眠补回来。“采访结束时,陈刚对记者说:“是不是没介绍具体的学习方法,可供你刊登?其实,努力就是最好的方法,目的只有一个,方法却很多!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别人的方法看起来很好,但自己不一定实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才是最好的!当我们遇到困难或挫折的时候,退缩,再遇到困难的时候,会再选择再退缩,到最后发现已经无路可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