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币中心|设首页|入收藏|English|移动版|客户端|可做什么?|
首页 认识会计 会计人物 会计史话 职业规划 职场故事 职场动态 求职参考 实务操作 书讯书评 
您的位置:首页职场天地会计史话正文
 

财务思想史的演进与价值创造(2)

来源:待查   发布时间:2004-10-06  作者:罗福凯   编辑:admin

阅读:4567  打印   RSS 字号:||
从财务学核心范畴的演进、财务理论学说史的演变和价值理论在经济学、财务学上的差异分析,得出价值创造是财务学主要研究对象的结论。同时,提出先进生产力的产生和运用是价值创造的源泉的命题。
  二、财务理论学说史的演变

  虽然西方财务理论是世界现代财务学的主流,但其发展历史却比较短。据财务学家王化成教授考察,西方财务管理产生于15世纪欧洲地中海沿岸一带商业发展的城市;并将其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1]1)筹资财务管理阶段(18—19世纪)。其理论代表作是美国学者格林所著《公司财务》(1897);2)内部控制财务管理阶段(20世纪上叶)。企业日常资金周转和内部控制是财务研究的重点。其代表作为美国洛夫(W.H.Lough)的《企业财务》、英国罗斯的《企业内部财务论》。3)投资财务管理阶段(20世纪中叶)。其主要代表作为美国马克威茨的《资产选择——投资的有效分散化》(1959)。显然,资本的价值管理是西方财务学的主线。

  著名财务学家郭复初教授也将西方财务学发展分为三个时期:1)筹资管理与财务核算为主的阶段;2)成本管理与财务监督为主的阶段;3)投资管理与财务决策为主的阶段。其见解基本与王化成教授相同。与此同时,郭复初教授还将新中国半个世纪以来的财务管理工作也分为三个发展阶段:1)成本管理与财务核算、监督为主阶段;2)分配管理与财务控制、考核为主阶段;3)筹资管理与财务预测、决策为主阶段。[2]这些发展阶段虽有中国特色,但仍体现出财务理论核心范畴的演变和价值管理的线索。

  著名财务学家黄菊波教授将我国半个多世纪以来的财务理论①归纳为三个学派:[3])企业财务(或称国民经济各部门财务)是企业再生产过程中形成、分配和运用货币资金的客观存在的货币关系体系的总和。简称“货币关系论”。这是前苏联学者长期坚持的一种观点,对我国影响很大并盛行于20世纪50~60年代。这一时期,经济过程比较简短,货币收支是财务管理的主要环节。主张这一观点的学者认为,商品生产的存在,必然导致价值规律存在并发生作用,而价值规律又必然通过货币和货币关系来反映和表现。企业财务就是物质生产领域里利用价值形式来进行原材料采购、产品销售核算,计算生产耗费、成本、价格和盈利,进行社会产品和企业纯收入的分配所形成的货币关系。2)企业财务是企业再生产过程中资金运动及其所体现的经济关系。其主要理由是:企业再生产过程既是使用价值的生产和交换过程,又是价值的形成和实现过程。亦即一方面表现为物资运动,另一方面表现为资金的运动。物资不断地运动,其价值形态也不断地发生变化,由一种形态变化为另一种形态,周而复始,不断循环,形成资金运动。在企业进行资金的筹集、垫支、耗费、收回和分配的不断运动过程中必然同国家、银行、企业,同企业内部职工发生一系列的经济关系。[3]简称“资金运动论”,这是我国长期以来财务学的主流学派。3)企业财务是以企业为主体的对其再生产过程进行价值分配的一种活动及其所形成的经济关系。其主要理由是:企业财务之所以是一个经济范畴,是由于它是一种分配,即对其创造的总产品价值进行的一种分配所决定的。财务关系所反映的是建立在企业的价值分配活动及其相应的管理活动基础上人们之间的责权利关系。[3]简称“价值分配论”。这一学派认识到了只有从价值方面去理解,才能揭示出企业财务的本质。

  现在看来,“货币关系论”只能解释财务活动中的现金流量、现金收支关系,内容非常狭窄。而“资金运动论”无法解释迂回生产过程与分工经济的资本配置,无法解释人力资本、技术资本、信息资本、知识资本等要素资本和资本结构问题,更无法解释要素价值、价值预期函数、价值均衡、价值创造、合约财务、竞争对策财务等现代财务问题。因而“资金运动论”并不是财务学的本质。“价值分配论”是一种被动、消极的传统财务理论,该理论仍停留在财务是计划体制下国家财政的一个分支学科,把分配视为财务学的本质。以现代信息网络为背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财务学是研究如何创造价值、发现价值和整合价值的一门学问,而不仅仅是价值分配问题。由生产力因素和财务资本相结合形成的要素资本的增值是财务管理的目标;价值创造和价值运动过程及规律是财务学的基本研究对象。

  三、经济学关于价值理论的分歧

  关于价值学说,历来存在劳动价值论和效用价值论两大阵营。以李嘉图、马克思为代表的劳动价值论认为,价值是凝结于商品中的人类抽象劳动,只有人的生产劳动才能创造价值;增加劳动投入、完善劳动工具、改变劳动方式、科技创新、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是增加价值的根本途径。但是,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在解释现代社会机器人是否创造价值、自然资源是否创造价值、资本家是否创造价值等问题上显得不够充分。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价值定义,对客体对象施加作用力使其形态发生变化的功能,如果由人力来完成,具有劳动因素就创造价值;如果由物力、机器人来完成,因机器的运转不是劳动,就不创造价值。工人抡大锤打铁创造价值,自动锻压机或机器人“打铁”(往往质量更高)不创造价值。显然,这种劳动价值论的“价值”有人为规定的成份。事实上,不仅生产工具,而且土地和原材料等生产力因素的质量和先进程度也与价值创造有直接关系。例如,一个煤矿有两个采煤工作面:一个煤层厚10米,一个煤层厚1米,同一采煤队在煤层厚度不同的两个工作面作业,其劳动人数、劳动时间、工具和劳动强度都一样时,劳动成果却很不一样;煤层地质起了重要作用。劳动价值论与具体的经济实践活动有矛盾。“研究表明劳动价值论是西方资产阶级经济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发展中的一项伟大成就,它在历史上发挥过积极的革命作用;然而它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真理,不是无条件的普遍的永恒真理;它的局限性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在西方各国的发展早已显露出来,如今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实践中同样愈发尖锐地反映出来,必须给予重新认识和评价;我们的目标应当是依据市场经济的实践,矫正传统劳动价值论的偏差,并以能够反映当代经济发展现实、体现时代特点和精神的基本理论取而代之。”[4]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更多关于 核心范畴 理论学说 价值理论 的新闻 关于 核心范畴 理论学说 价值理论 的论坛帖子
返回职场天地首页 >
 
 用户登录
视野周刊订阅 回顾>
热门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