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思想史的演进与价值创造(3) |
来源:待查
发布时间:2004-10-06
作者:罗福凯
编辑:admin |
| 从财务学核心范畴的演进、财务理论学说史的演变和价值理论在经济学、财务学上的差异分析,得出价值创造是财务学主要研究对象的结论。同时,提出先进生产力的产生和运用是价值创造的源泉的命题。 |
|
以马歇尔、瓦尔拉、帕累托为代表的效用价值论认为,价值是商品给人们带来的效用,人的体验,感受和主观判断是价值形成的基础。这里的价值实际是使用价值。效用价值学说(实为使用价值论)又分若干不同学派,希克斯的《价值与资本》同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中的价值理论一致;威克塞尔在价值论上是瓦尔拉学派,在资本论上则属于以庞巴卫克为代表的奥大利学派。显然,单纯强调使用价值的效用价值论存在着严重的片面性,忽视了劳动和其他生产要素的投入及投入产出关系。可见,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价值理论的讨论颇多,学派林立,有生产价值论、交换价值论和消费价值论等若干分支。多数西方经济学家是通过批判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来发展效用价值理论。纵观西方经济学发展可以看出,效用价值论与劳动价值论的关系呈现出四个不同的发展阶段:1)在古代希腊和罗马以及中世纪,效用价值论和劳动价值论处于共生和并存阶段;2)从资本主义产生到第一次工业革命前后,两者处于分化和相互排斥阶段;3)19世纪末,自由竞争资本主义达到顶峰时期,两者开始综合:“这种综合的最大理论后果之一,就是把独立已久和发展已久的价值论最终地推向了价格论,实现了价值论同价格论的统一。从此以后,价格论取代价值论成了经济学基础理论的主角,传统意义上的同价格论截然分立并且被认为是价格论基础的价值论(无论是劳动论还是效用论)都不再是西方经济学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了”。[4]4)价格价值论在20世纪经历了不断细化和一般化的过程,前者是人们对不同市场结构下价值规律的深人研究,后者是从价值论的局部均衡论发展到价值的一般均衡论,以及对这种“一般”条件的不断扩展。这说明,价值理论的演变与时代变迁密不可分。时代变迁源于人类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创新。先进生产力是价值创造的源泉。
目前,我国经济学界对价值理论的研究存在三种观点:第一是认为马克思主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指导意义,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仍然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中国人民大学的经济学教授们多持此种观点。第二是扩展劳动概念后的整体劳动价值论。劳动是劳动主体和劳动客体的统一,是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统一,也是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统一。传统的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只强调劳动主体的价值创造作用,忽视劳动客体诸如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等客体创造价值的作用。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劳动手段和劳动对象越来越先进化,劳动客体对价值创造的贡献份额必须加以考虑和重视。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的经济学家钱津博士是这一观点的代表,他在其新著《劳动价值论》和《生存的选择》两部著作中提出了常态劳动、整态劳动和变态劳动等许多崭新的命题,系统地论证了劳动整体创造价值的基本思想。第三种观点是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宴智杰教授为代表提出的生产要素价值论。宴教授在系统、深入、全面地研究了劳动价值论和效用价值论的渊源、背景、条件和演进过程及众多流派之后,认为“一个商品被生产出来,其价值究竟有多大,应当根据什么来判断呢?生产成本,即在生产上所花费的各种要素的价值或价格。这些要素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是不同的:‘原始末开化状态’(亚当。斯密)下所花费的是劳动,而且只是劳动。这倒不是说在那种条件下没有花费土地等其他要素,而是说劳动以外的要素均不要求支付代价,它们是无偿的。至于为什么无偿,则可以从生产资料的原始公有制和当时自然资源不具有稀缺性中得到解释。劳动价值论通常就是从所假定的这种条件中得出来的,并且能够对这种条件的生产价值决定提供解释,但是也仅仅适用于这种条件。在封建制度的自然经济条件下,除了劳动以外,土地逐渐上升为财富和价值的主要来源。这是当时以农业为主体的生产方式和生产条件的反映。……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的迅速发展和工业革命的实现。逐渐地而且不可逆转地显示了劳动和土地之外的另一个新的生产要素的巨大作用,这就是资本。……”[4]后来,马歇尔在劳动、土地和资本三要素之外,加上了经营管理作为第四要素。20世纪末,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堪称对新的历史条件下生产力要素论的精辟概括。宴智杰教授就是这样根据生产力要素发展变化的脉络,得出价值来源生产要素论的结论。不过,这种生产要素价值论实质是生产成本价值论。
不难看出,无论是劳动整体价值论还是生产要素价值论,其共同的实践依据和理论基础是:人类生产力资源及其水平的发展变化推动着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所以,不断变化、增长的生产力是商品价值形成的源泉。这一推论可简称为先进生产力价值论,它旨在说明经济发展的根本在于新的、先进的生产力的不断发现和创造,只有新的、先进的生产力才是价值增值的源泉。普通的生产力只能维持商品的价值,落后的生产力则会抵消价值。要素价值论旨在说明生产上所花费的各种生产力因素的类别及其价格,有要素配置和结构主义之意或之嫌。
四、财务学对价值范畴的解释
哲学上的价值是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程度。财务学上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先进生产力支出被社会接受的程度。在财务分析中表述为经济组织未来经济资源价格预期的现值,它由要素投入价值和效用产出价值构成。最初,我们视“劳动价值”和“效用价值”的合一为财务学上的价值,亦即马克思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后来发现,即使劳动价值与效用价值的合一或折衷,也无法预期和解释当代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信息产业和知识产业不断涌现以及人力资源雇佣资本的种种现象和现实。财务学上的价值是我们研究了劳动价值理论、效用价值理论、生产价格价值理论、扩展劳动概念后的价值论等多学派理论之后,根据现代经济发展实际提出来的。
|
|
|
|
|
|
用户登录 |
|
|
一周热点新闻 |
|
|
热门招聘 |
 |
|
|
专题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