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12月26日至1980年1月7日,数百位中国会计业界名流在广东佛山度过了元旦佳节,共同跨进了生机勃勃的80年代。他们也共同推动并见证了中国会计界的一大盛事——中国会计学会的诞生。在此后的近三十年里,中国会计学术的繁盛,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此。
缘起——会计究竟是什么
会计究竟是什么?现在看来简单的问题,在几十年前却困扰着中国会计学术界。在中国会计学会成立之前,国内有3种影响较大的会计基础理论观点,即管理活动论、信息系统论和会计控制论。
会计信息系统思想由余绪缨教授首先引入了。他采用60年代源于美国的会计定义,认为应把会计看作是一个信息系统,主要是通过客观而科学的信息,反映经济活动,为管理提供咨询服务。这一观点的代表人物还包括葛家澍、蒋义宏、裘宗舜等教授。
会计控制论思想是通过对会计进行历史地考察,在详细分析现代会计环境以及未来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系统化的会计定位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是郭道扬和杨时展教授。杨时展曾撰文称,“会计最根本的目的就在于反映、控制经济活动,现代会计最根本的目的在于控制企业的经济活动,以完成企业对各种受托人的受托责任。”
除以上两种理论观点之外,根据中国多年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和改革开放后社会经济现状,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基本理论也在酝酿,它被称为“管理活动论”,由会计学家杨纪琬、阎达五两位教授提出。
当时的学界关于会计本质的讨论空前热烈,这也使一个问题显现出来——没有一个全国性的学术机构组织讨论并总结成果,使得全国学术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基于此,中国会计学会的成立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前奏——各地学会纷纷成立
财政部会计司前副司长余秉坚回忆说,1979年3月31日下午,由参加全国财政教材科研座谈会的各科研单位、高等财经学院等总共97家单位共同发起,成立了中国财政学会筹委和中国会计学会筹委会。
会议确定,要将全国学术界的力量整合起来成立常设学术机构,组织学术交流和学术研究,将实务工作、理论研究和教育教学结合起来,达到繁荣理论、活跃思维和指导工作的作用。参加大会的有著名财政专家、学者和教授,有从事会计工作三四十年的老同志,也有不少会计科研战线的新兵。他们说,“多年夙愿终于可以实现了”。
会后,全国各地的地方性会计学会相继成立。各地会计学会的成立,囊括了各地的会计学界人士,为成立全国会计学会做好了前期准备。
盛事——学界名流的大聚会
据记载,1979年12月26日至1980年1月7日,中国会计学会筹备委员会在广东省佛山市举行会议,并宣布成立中国会计学会。
学会成立时的场景,余秉坚老人将它称之为“新中国会计业界名流的大聚会”。当时的名誉会长是时任国家计委副主任的段云,会长是当时的财政部部长王丙乾,学会顾问是赵鎔、潘序伦两位先生,副会长和理事中包括了杨纪琬、张新周、张焕彩、谢明、刘丙炎、李宝震、余绪缨、赵玉珉、娄尔行、葛家澍、阎达五、金根宪、密加凡和龚清浩等全国各地的学术大家,时任会计司司长的杨纪琬兼任学会秘书长。
这是全国会计界名人大家的首次大聚会。由于当时的交通、通讯不发达,诸位先生们相互间多是闻名已久却不曾谋面,此次天南海北的相聚令他们兴奋不已,思维的火花也在这热情的相聚中迸发绚烂夺目的光彩。
当时的盛景已经不能重复,近三十年过后,很多参与大会的学界名流们都已辞世,只留下丰硕的学术遗产泽被后世。
硕果——会计从此有分明
中国会计学会成立之前,学界对于会计本质便有诸多争论,这种争论在学会成立大会上到达顶峰,最终管理活动论成为主流思想。
在中国会计学会成立大会上,杨纪琬和阎达五两位教授合作发表了题为《开展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几点意见——兼论会计学的科学属性》的论文,明确提出了“会计的本质是一种管理活动”的观点。他们认为:“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看,会计不仅仅是管理经济的工具,它本身就具有管理的职能,是人们从事管理的一种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