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大不放小
与国内三大钢铁巨头的财会同行相比,方建一的工作内容更加广泛,且更多集中于战略层面。目前,方建一不仅担任首钢集团总会计师,还兼任生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生命人寿”)董事长、华夏银行(600015)副董事长与首钢股份(000959)董事等职位。这种“管得宽”的经历,极大地丰富了方建一的工作经历,使得其在处理诸多问题时游刃有余。
方建一介绍了其办公室的一种场景:来了一波一波的人,说着一项一项的事,其中涉及到引入战略投资者、EPR实施、工厂搬迁、资产置换与评估、职工安置、银行额度申请、召开董事会等等方面,且都需要迅速提出处理的意见或建议;于是,大脑在一个个不同的问题间频繁切换。
其实,这是现代中国管理者们需共同应对的场景;而就CFO们而言,由于这局面中又掺入了专业的成分,故更增添了难度。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而事情是无限的,如何处理这种有限与无限的矛盾呢?方建一介绍了自己的体会,即“抓大不放小”。
所谓“抓大”,是指就自身定位而言,不能仅仅是“守阵地”的角色,必须要把握全局;同时,对下属在宏观原则上严格要求,但给其足够的施展空间。所谓“不放小”,也即抓“细”有度,在考察与控制相关工作的过程中,适时抓住其中细微但不当之处,及时指出、调整并修正。进一步,方建一指出,“抓细节”有两方面作用,一是细节本身就十分重要,即人们常说的“细节决定成败”;二是,抓细节是财会工作的特点,且可以起到示范与榜样的作用。当然,鉴于效率原则,细节不能天天抓;但需要不定期地抓一下,给下属以警示。
其实,不仅仅对于管理者自身,对于其所管理的企业而言,也需要养成“抓大不放小”的习惯。
方建一组织编制的《北京市国有企业主辅分离改制分流工作流程和参考文件汇编》便是“抓大”与“不放小”的完美结合。国有企业主辅分离,既是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内在要求,也是国家针对国有企业的一项重要政策。国家关于辅业改制的859号文件下发后,方建一同志分管首钢企业改制和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国有企业主辅分离改制分流工作流程和参考文件汇编》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其中,对辅业改制的工作流程、文件格式、股权设置、首钢商标等无形资产的使用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规范,该文件对于规范辅业改制,加快改制进行,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以及提高工作效率都有着重要作用。
不过,笔者拿到的该工作流程与文件汇编却是北京市国资委发布的。原来,该成果获得北京市国资委高度评价,并在全市各控投(集团)公司范围内推广。同时,在2004年度国务院国资委召开的全国辅业改制工作研讨会上,该流程也获得一致好评。
该文件将国有企业辅业改制分流工作分为自“控股公司辅业改制总体方案的编制和审批”至“改制企业文件归档”共10个阶段,每个阶段又细分为若干步骤,并后附数十项参考文件格式,彰显其详细程度与可操作性。
其实,首钢集团的这种流程梳理与规范,不仅仅对于国有企业,对于其他企业,只要存在着多元化后的经营调整等类似工作,都具有极大的参照与借鉴意义。
据方建一介绍,目前这一流程与规范需要进一步修订,其中的一个原因是,要将与改制企业所签的一系列协议改为前置条件,从而防止企业改制以后的相互扯皮。
也就是说,不论是“抓大”,还是“不放小”,都需要与时俱进,持续改进与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