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币中心|设首页|入收藏|English|移动版|客户端|可做什么?|
首页 认识会计 会计人物 会计史话 职业规划 职场故事 职场动态 求职参考 实务操作 书讯书评 
您的位置:首页职场天地会计人物正文
 

项怀诚的三部曲:收钱、分钱、赚钱

来源:中国会计报   发布时间:2010-04-16  作者:李一硕   编辑:dxd

阅读:2009  打印   RSS 字号:||

(作者:李一硕, 骆伟琼, 先别审核)

提起财政部原部长项怀诚,你会想到什么?

他幼年时有数字恐惧症,但一堂课能写两篇作文,自己一篇,替同桌再写一篇。他有个名扬世界的表叔,中国两弹一星元勋杨嘉墀,那是他最初的偶像。他的第一份工作是研究俄汉机器翻译,成天对着一个有两三个房间那么大的家伙干瞪眼。他还差点去了云南一所大学当老师,因为当时爱人身怀六甲,才未成行。

项怀诚,从一个中文系毕业生,最终走入“财神爷”的行列。而正是那些杂糅的因子,让他在随着宏观调控的指挥棒起舞时,以思维缜密、决策果断、擅长谈判著称。在某种程度上,他和自己的表叔一样,早已享誉内外。

分税制改革之释疑者

那会儿,“大红人”项怀诚每天早上得穿过各省等着对账的人群,才能进入办公室。遇到中央点名“让项怀诚去解释”的情况,他得拎着公文包即刻启程。

项怀诚将自己的职业生涯形象地划分为三个阶段:收钱、分钱和赚钱。与之对应的是他的三种身份:国家税务总局党组书记、财政部部长和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理事长。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各有难处。

起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的分税制改革,无论是方向性的宏观把握还是技术性探讨,项怀诚都站在风口浪尖。

从1980年至1990年间,高达9.5%的GDP平均增速没有促进国家财力的同步增长,反而出现了这样一幅让人费解的现象: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不断下降、中央财政收入占整个财政收入的比重不断下降。项怀诚把矛头指向当时的税收体制,税收已被“包”死了,中央没有多少增量。

事实上,在分税制改革之前,我国的财政体制始终处于多变、不稳定的状态中。在1993年之前的40多年里,变动了不下15次,最短的一次财政体制只维持了一年。

“一个市场经济国家的财税体制应该稳定和规范,并且更应当是符合市场经济原则的、公平及透明的分配体制。而我们国家当时频繁的、轮番变换的财税体制,有可能造成地方对中央的不信任以及互相猜疑,因为不知道下一步中央将如何改?怎么改?更不知道未来的预期。”时任财政部常务副部长的项怀诚有自己的一套财政改革理论,在那个时期,他写出了《中国财政体制改革》一书,并与几位同志一起完成了被理论界认为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市场经济的著作——《中国市场经济与宏观调控》。

和预料的情况相似,1993年9月,轰轰烈烈的分税制改革拉开帷幕后,一些省份的质疑声四起。时任财政部部长刘仲藜和他感受到了极大的压力。为了说服这些省份拥护分税制改革,中央领导晓之以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理”、动之以顾全大局向前看之“情”,可谓苦口婆心,四处奔走,有时是忍气吞声,或是软硬兼施。说服的基础是与每一个省份细算实行分税制税收对比的账。

1 2 3 4 下一页
更多关于 项怀诚 的新闻 关于 项怀诚 的论坛帖子
返回职场天地首页 >
 
 用户登录
视野周刊订阅 回顾>
热门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