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国家领导人对我国会计诚信的担忧还体现在注册会计师行业,朱镕基曾要求我国上市公司必须接受国外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并不认同国内会计师事务所为上市公司出具的审计报告。
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普华永道、德勤等五家国外会计师事务所被引入中国,当时中国政府给了这五家会计师事务所一个任务:为中国培养注册会计师人才,且明确要求其管理层逐步当地化。“这五家国外会计师事务所对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发展是有启蒙作用的。”项怀诚这样评价。
由于当时国内注册会计师界对引入国外会计师事务所有不同看法,项怀诚顶住压力,将当时我国驻世界银行执董李勇召回国内,主持这项工作。事实证明,在国外会计师事务所的带动下,我国会计师事务所迅速发展起来,如今,做大、做强的势头已经可以与国外会计师事务所相提并论。
“财政不是简单的分钱的事情,把会计做好是基础。要提高会计在我国的地位,在财政部内部也同样要提高会计专业人员的地位。”因此,在项怀诚担任财政部部长期间,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秘书长和会计司司长先后被提任为部长助理。
转型精明投资人
从“社保基金拿了老百姓的养命钱去炒股”到“社保基金搞股市投资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或许媒体报道的前后变化,是项怀诚“精明投资人”的最好证明。
与收钱、分钱相比,赚钱显然是一个难度更高的要求。
2003年,项怀诚出任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理事长。这次,他又面临着与1993年、1998年相类似的复杂局面。
截至2002年末,全国社会保障基金资产规模为1240亿元,收益稳定。而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速以及潜在兑付高峰的来临,社保基金面临着越来越迫切的保值增值压力。
而此时,他的心里是异常忐忑的。“我虽然不是学财政的,但做了40多年的财政工作,泡在染缸里这么久了,也会有颜色。这钱该不该给,该给多少,人家话还没完,我大体上就有数了。”可初到社保基金会,项怀诚找不着感觉了。
经营不善,赤字高筑是社保基金的世界性难题,在他面前似乎找不出一个可学习的榜样。他经常把自己反锁在办公室,思考、研究社保基金会整个机构该如何运作。他也不是没走过弯路,几次大的投资都引来非议。刚到社保基金会那几年,股市并不景气,大盘在1200点至1400点之间徘徊,项怀诚却大幅度增加股票投资的比例,大把买入中石化的股票,并且逆市增仓。
一时间,类似“社保基金拿了老百姓的养命钱去炒股”这样的报道漫天飞舞,项怀诚表面上从容应对,但心里却在暗自祈祷:“老项,你辛辛苦苦工作一辈子,别最后赔一票!”
到了2007年,项怀诚的祈祷应验了,股市迎来井喷,社保基金赚了1000多个亿,收益率达到49%,用他自己的话说,“钱来得太汹涌,挡都挡不住!”
顿时,类似“社保基金搞股市投资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这样的报道又扑面而来。
项怀诚后来把这次“咸鱼翻身”的原因解释为是老天眷顾他,给了他好运气。事实上,这是他在房间闷头沉思的成果。
他的“理论”是,社保基金会这样的资本运作单位,资金安全是最重要的,因此资产的配置很重要。“第一部分是固定收益,肯定赚钱但收益不高,比例为3%—5%;第二部分资金放在资本市场,比例严格控制在30%之内,第三部分是另类增值,通常比例较低;第四部分是现金、等价物,原则是趋近于零。这个配置会根据行情不断调整。”
其中属资本市场的运作最为高明。他认为,哪怕股票跌了一半,赔的钱也会小于固定收益赚的钱,资产负债表上也是盈利的,而且即使股票赔了钱,但只要不卖掉,账面上就不会表现出来。“这叫浮亏,这招很鬼!”显然,此时的项怀诚少了分忐忑,多了分自信。
回头来看,社保基金在2004年至2006年的不断增仓是有计划的,在股市低迷之时,其增仓的幅度已经接近政策允许的上限,换个角度,这是项怀诚为社保基金可能实现的最大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