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四:中式会计四要素的缔造者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支出等会计要素,对现代人而言,如雷贯耳。然而,早在明清时期,山西商界已经开始将经济业务分为进、缴、存、该四类,而这正是中国商人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对会计要素的分类与认识。
据了解,山西晋商将经济业务分为四类,分别为进、缴、存、该,其中“进”为所有的收入,“缴”为所有的支出,“存”为所有的资产,“该”为所有的负债。
“进减去缴等于存减去该,实际上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收入减去支出等于资产减去负债。如果将负债移到左边,就是资产等于收入减去支出加上负债,而其中收入减去支出即利润,相当于所有者权益,也就是我们现今更为常用的资产等于所有者权益加上负债。”山西省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副校长赵丽生教授进一步解释说。
资产等于负债加上所有者权益是西方复式记账法的基础,而进减去缴等于存减去该又何尝不是中国会计复式记账的基础呢?我国会计学界一直讲这种分类及四者的关系叫做“合龙门”,据此而使用的记账方法称之为“龙门账”,尽管学界对龙门账的创立始终存在疑问,然而,龙门账中体现的这种复式记账的方法却确实在晋商的经营中被普遍应用。
之五:中国传统会计假设的奠基者
明清晋商尽管财贯天下、富可敌国,但是明清晋商会计属于民间会计。我国民间会计的特点是实践先于理论,明清晋商的许多核算制度和规定都是管理者根据需要从实践中提炼出来的,民间商号虽有系统的记账方法和账簿体系,却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出人意料的是,在进行了较为系统深入的分析判断后,人们发现,明清时期会计的理论基础非常坚实,特别表现在晋商会计的会计假设上,与现代会计进行比对,尽管二者相隔几百年,之间也未发现传承关系,但却出奇地一致。
一是会计主体假设。在山西,当时,小规模的商号本身就是一个会计主体,而对于规模较大的晋商,一般则分为总号和分号两级,在一个账期结束的时候,分号的掌柜或伙计一定要回到山西给东家报账,不负盈亏责任,因此,总号就是其会计主体。
二是持续经营假设。明清晋商的商号,无论是小规模商号还是集团规模的商号,不管其实际经营时期有多长,实际上都一直视为可以无限期地持续经营,因而所有的摊销分配都是以持续经营假设为条件的。
三是会计分期假设。现代企业一个会计年度就是从当年的元月1日到当年的12月31日,每一年为一个账期。但在明清时期,一个账期至少要3年,最长为6年。以电视剧《乔家大院》中的乔家商票号为例,其账期就是3年。其主要原因在于交通不够便利,如果一家商号的分号设在昆明,从昆明到平遥的路程就要3个月左右,以1年为一个账期显然很不合理。
四是货币计量假设。明清两代流通两种货币,即银子和铜钱,当时钱庄的主要业务就是银子换铜钱、铜钱换银子,整银子换碎银子等。而商家在报决算的时候,必须折成银子,银子才是其真正的本位币。相关学者作了一个统计,在清代光绪年间,1两银子是1000文,1000文为一贯,当时1斤白面的价钱是9文钱,现在1斤白面是1.5元至1.6元,也就是说,1两银子相当于现在的200元钱。当时山西最富有的晋商资产在1000万两以上,即相当于20亿元人民币左右,而同时期,清政府全年的财政收入大概为3000万两左右,晋商富可敌国的家底可见一斑。
之六:明清晋商的内部控制
日昇昌大掌柜雷履泰和二掌柜毛鸿翙龙虎相争的一段故事,至今仍在山西广为流传。作为中国金融界发创时期的泰斗级人物,无论争斗输赢、无论峰回路转,在没有任何先例可循的背景下,创立票号,成功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票号内部控制体系,这无疑奠定了晋商在全国商帮中的历史地位。
那么,仅凭一张票据,日昇昌是如何做到从创建到倒闭而没有发生过一例冒领或伪造票据的情况呢?这是因为票号建立起了一套有效的防假密押。以日昇昌票号为例,其防假密押的第一句为“谨防假票冒取,勿忘细视书章”,外人看似票号教育伙友的生意经,实为汇兑业务的一道密押,这12个字依次代表的是一年的12个月份;第二句为“堪笑世情薄,天道最公平。昧心图自利,阴谋害他人。善恶总有报,到头比分明”,这30个字依次代表农历一个月的30天;第三句为“生客多察看,斟酌而后行。赵氏连成璧,由来天下传”,这两句话分别代表从1到10十个数字;第四句为“国宝流通”,其就是指银两的单位万千百两,即万两为国通,千两为宝通,百两为流通。
例如,如果一个人9月6日要提取6000两的白银,在汇票正面写的数额,但在汇票的背后,这些内容是由汉字来代替的。9月6日,对应的即是细天;6000两,斟宝通。合起来,9月6日取6000两白银的汉字密押为细天斟宝通。
除了汉字密押,当时的票号还有笔迹防伪、印章防伪、水印防伪等,但汉字密押被认为是最成功的一种防伪手段。为了有效防伪,票号的汉字密押还会经常更换,如日昇昌汉字密押代表12个月的12个汉字就更换过300多套,而代表一个月30天的30个汉字则更换过无数套。
在日昇昌一直流传这样一个故事,其也充分说明了这种汉字密押的保险性。据了解,30年前曾有一个生意人在日昇昌的张家口分号存了12000两银子,但不料在归来的途中意外身故。30年间,他的妻子生活非常拮据,几乎靠要饭糊口,30年后,在晾晒他的遗物时发现了一张票据,就到日昇昌查询,没想到,票号掌柜通过查询几十年前的账簿,通过汉字密押,最终确定了这张票据的真实性,并足额支付了银两。
另外,因为日昇昌的票号遍布全国,为了防止票据被其他人捡到到票号冒领,在客户存了银子以后,日昇昌的大掌柜会马上书信一封,信中详细描述相对应客户的相貌,以帮助支取银两的分号甄别客户,就相当于今天的身份证。
在票号,这种内部控制的思想不仅体现在汇兑业务上。
在人才选拔上,票号也非常严格。据了解,每一个进入日昇昌票号当学徒的小伙计都要经过三试,即面试、口试和笔试,考察内容包括五官是否端正、是否背直足小、口齿是否伶俐、思维如何以及是否会写字、打算盘或对偶句等。一道道关卡通过后,进入票号还有三验,即看是否人品端正、遵守号规;是否勤劳俭朴、谦恭好学;是否忠诚廉洁、专业敬业。
据说,在日昇昌票号里通往银库的路上,一个拐弯的地方,掌柜故意将其设计得比较暗,还会散些银子在角落,以此观察票号小伙计们的反应。不仅如此,如果票号中的小伙计被派往分号工作,是不被允许带家眷出外的。究其原因,主要是为了节省费用,以免工作人员吞蚀庄款,防止舞弊。而如果出现工作人员携款潜逃之事,因其家眷在山西,仍有人质保障。所以,一般的票号除一两个仆役外,其余几乎都是雇佣山西人。这样既为本省人谋了生计,而且还能起到监督舞弊的作用。
100多年的历史,历经几代人,晋商以自身的智慧与执着,将“票号”这一创造性的机构经营发扬壮大,并成功实现了“汇通天下”的理念,而在经营中,晋商在会计技术、会计方法等方面做出的非凡贡献,以及其重视诚信的儒商品质,都带给后世以启迪。平遥城古老的城墙就是晋商历史浑厚的见证,而会计智慧更是晋商文化积淀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