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级会计人才培训班
培 训 简 报
2007年第3期
(总第30期)
全国高级会计人才培训工作领导小组
2007年1月 30日 签发:刘玉廷
目 录
【培训动态】
陈志斌等学员论文的研讨…………………………………(1)
【专题报道】
推进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思考 ……… 高一斌(3)
会计学术研究的感悟………………………………夏冬林(3)
【培训动态】
◆陈志斌等学员论文的研讨
1月30日上午,进行了关于内部控制的报告与研讨。南京大学陈志斌博士的《美国内控制度的执行机制对我国内控标准建设的借鉴》一文,系统分析了萨班斯法案颁布前后美国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机制的特点和作用机理,并针对国情实际提出我国的内控标准体系建设中应强调责任主体的落实,建立严格的问责机制和惩戒机制,以保证内部控制标准的有效实施。北京工商大学王仲兵博士随后对这篇论文进行了独到的点评,提出了几个与作者商榷的问题:执行机制与内控标准建设是同一层面的问题吗?美国内部控制概念的演进背后的真实原因是什么?内部控制是准公共产品吗?不同的企业环境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执行会产生何种影响?
东北财经大学张宜霞博士的《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从规制到方法》一文,则从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与报告的规制、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标准,以及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方法三个方面,对美国、英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评价报告规制和评价标准进行了系统介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中国的启示。厦门国家会计学院黄京菁教授对这篇文章进行了精彩的评论,强调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标准的设计要注重细节、宽严适度。
方红星、雷光勇等同学就文章研究方法和公共品等问题进行了讨论。最后,北京国家会计学院高一斌院长进行点评,他建议大家对内部控制问题的研究,要更多从宏观层面和社会层面进行分析。
2007年1月30日下午,主要针对两篇论文展开了讨论。北京大学姜国华教博士主讲了论文《基于会计信息的证券投资策略研究:分析与展望》。姜博士从为什么市场能够有效率出发,分析了有效资本市场理论的悖论;从冲浪的体验:波谷、波峰追逐中形成海平面,研究了行为金融学的出现、研究的内容以及对有效资本市场的挑战,其中着重探讨了套利成本和套利局限性对证券价格形成的影响。正由于套利成本和套利局限性导致错误定价持续存在,导致资本市场无效,这为旨在提高我国证券市场效率做出贡献的会计学提供了如下机会:将套利成本和套利局限性引入价格模型;降低投资者面的信息成本为主,降低套利成本,帮助所有投资者发掘投资机会;重点研究噪音投资者对信息理解的系统性偏差,帮助聪明投资者发掘套利机会,减少套利局限性等。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雷光勇教授主讲了论文《控股股东性质、利益输送与盈余管理幅度》。雷教授认为发生亏损的上市公司为给后期扭亏储备能量,在首次亏损年度往往存在比较普遍的负向盈余管理行为。为此,文章选取了1999—2004年所有亏损非金融类公司的年度数据(剔除连续亏损年度数据)为样本,运用修正的Jones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首次亏损企业存在“洗大澡”倾向,当大股东资金占用的规模越大,从而公司可以运用于改善经营管理的财务资源越少,公司进行负向盈余管理的幅度越大;当第一大股东为非经营性股东,公司流通股比例越大时,从而其获取大股东利益输送的机会越大,公司进行负向盈余管理的幅度越大。中国人民大学支晓强博士对论文进行了评析。双方就盈余管理模型的可靠性、大股东、第一大股东、控股股东的区分、其它应收款代替占款的合适性、研究大股东利益输送的因素:掏空、支持、意愿、能力等方面进行了激烈的讨论。
【专题报道】
◆推进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思考
北京国家会计学院院长 高一斌
2007年1月30日上午的研讨主要围绕着内部控制展开,北京国家会计学院高一斌院长作了题为“推进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思考”的报告,并作为特邀专家参加了讨论。
高院长结合亲身组织和参与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建设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自己的思考,从独到的视角解释了为什么内部控制会从“防火墙”变成“通行证”,并向学员们介绍了我国内部控制规范建设的背景。接下来,他介绍了起草内部控制规范的基本指导思想和基本体系。基本指导思想包括:立足国情,有所创新;突出重点,解决问题;降低成本,稳步推进。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由内部控制规范和评价规范共同组成。经过艰苦的工作,内部控制规范已经形成了由1项基本规范和17项具体规范组成的征求意见稿,评价规范则有待继续研究。最后,高院长还提出了需要重点研究的几个问题,包括: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的关系问题,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关系问题,以及内部控制的实施问题,为学员们指出了今后研究的方向。
◆ 会计学术研究的感悟
清华大学教授 夏冬林
2007年1月30日下午,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夏冬林教授作为特邀专家参加了研讨。夏冬林教授对论文提出了点评,并诚恳地畅谈了他自己从事会计学术研究的体会与感悟:
1.实证研究让人感觉不到贡献和兴奋。究其原因,夏教授认为首先是尽管一些模型是经典的,但现实世界可能并非真正如此;第二是一些实证研究只是为了追求结果。尽管如此,实证研究作为一种可以与国际学术研究对接的研究方法,我们应当掌握和运用。
2.如何才能具有学术贡献?学习的第一个阶段是模仿经典论文,模仿是个学习过程,如果模仿好了,就有机会把论文做好。然后就是创新,模仿做好后,往后就难做了,原因是人们都在疑虑“我想到的别人都想到了”,其中的症结在于缺乏对问题的敏感度。因此,要创新,就必须具备良好的有洞察力,这才能写出具有学术贡献的论文。
3.自己认为重要,但别人认为不重要,怎么办?夏教授认为首先要承认并认可现有的知识体系,并在现有知识体系中有创新。创新需要针对每一个事项,如每一份年报,敏感地抓住实质,利用不同的研究方式,解决中国现实问题。
(简报整理:第三组)
主办:财政部会计司,中国会计学会,厦门国家会计学院 印刷份数:10份
抄送:部领导、办公厅、人教司、中注协 2007年1月30日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