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价值观是目前思想学术界讨论的焦点话题,不管是情绪大于理性还是义气大于分析,归结于一点,也能够从中看到人们对于普世价值的关注超过了以往,这是人类精神成熟的标志,也是当今社会主流思潮对美好愿景的期盼。对于一个人来讲,当他的普世价值观超越了阶级、民族、时代和国界,那么这种普世价值观实际上已经上升到人类文明的高度。作为中国会计界的专家,葛家澍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一个知识分子的普世价值观。有人说,中国的会计学术理论能够被世界所认可,他有着不可磨灭的伟大成就。
在中国会计走向世界的过程中,葛家澍的一些学术观点被日本、美国、加拿大等国的会计学家所引用,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也已将他列入由该中心出版的《大洋洲及远东名人录》和《世界知识界名人传》,以反映他的杰出学术成就。1990年7月,他作为“有突出贡献的专家”获得国务院首批颁发的特殊津贴。他的名字和事迹,更是为国内多家报刊所介绍。《中国经济大百科全书——经济卷》将他的名字收录作为辞头,这是该辞典收录的惟一一位会计学家。在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葛家澍用他那敏捷的思维和亲和的语言表达了一个会计学家从业几十年的会计情怀。
《中国总会计师》:你把大部分的青春年华都贡献给中国的财会事业,在祖国六十年国庆的那一天,你的感受是什么?
葛家澍:我跟所有的中国知识分子一样,切实地感受到我们的国家真的强大了,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的发展为科技、教育、文化提供了基础,没有经济的快速发展,其他行业的发展都无从谈起,而经济的发展恰恰又离不开会计的发展。60年国庆,我虽然没有亲自去天安门,但心底的那种感动已经通过电视画面被完全地激发出来了。当我看到受阅部队整齐地从天安门广场走过的一瞬间,我感觉到我的脉搏与他们踢出的方步在一起共振。
《中国总会计师》:听说你喜爱古诗词,经常引用杜甫的诗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来与学生共勉。可以看得出你在搞学术和为人师表上所持的态度。
葛家澍:做学问,研究真理,一定要实事求是、马虎不得。“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我对待学生的一种态度。培育学生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对学生治学品质和做人品德的教导。我经常跟自己的年轻同事和学生们讲,时间好比一个函数,贡献与回报是两个因子,有个比例关系;绝对不可骄傲自满,而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做到心胸开阔、淡泊名利。不管干什么,首先必须是一个爱国者。作为留学生,我真诚希望他们满载学富归来,为国家效力。
《中国总会计师》:改革开放之初,你发表了《必须替借贷记账法恢复名誉》一文,这篇文章后来被称为“打响会计界拨乱反正的第一炮”。请介绍一下当时的情景。
葛家澍:这主要得益于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特别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提出,彻底废除了“两个凡是”的禁锢,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成为了当时的主流形态。那个时候,我就想到,文革期间热衷于增减记账法,把借贷记账法划为资产阶级残渣,被无情地打倒。其实这样做是错误的,因为增减记账法的使用范围很窄,只针对于有增则增、有减则减的账目核算,简单的会计业务往来还可以应付,一旦涉及到稍复杂一点的会计核算,其局限性马上就会显现出来。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所以我就把“记账方法”作为会计界解放思想的突破口,向会计界的极左思想“开刀”,发表了《必须替借贷记账法恢复名誉》一文,在文中我指出了记账方法只是记载经济业务的手段的观点。此后,为了更进一步地使会计界实现思想的大解放,在1980年,又发表了一篇题为《论会计理论的继承性》论文,进一步批驳了会计学具有“阶级性”的说法,指出会计学的本质是技术性。文章中也提出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西方先进的会计理论,我们是可以采用的,但只能是借鉴不能照搬照抄,而如今事实也的确证明了我的观点,因为中国加入WTO以后,就要面对与更多的西方国家进行产品交易,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相应的会计理论和制度也要与国际接轨。
《中国总会计师》:作为中国总会计师行业最权威的杂志,我们时刻都关注着中国总会计师事业的发展,也非常关注《总会计师条例》的修订,你认为未来中国总会计师制度应如何深化?
葛家澍:在国内的一些企业中,尤其是一些国有企业基本上都设有总会计师,一些股份制的民营和合营企业设有财务总监,尽管他们的称谓不同,在一些权限上还有或多或少的区别,但有一个共同点:他们的职能都是会计与理财并重。我个人认为,中国的总会计师制度未来的深化发展应该是会计与理财的横向和纵向结合起来,横向上,会计不仅仅要精通本身的业务,而且还要在企业的管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纵向上,要懂得企业的经营、投资、融资以及企业在运营发展中的准确预测和针对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不同的阶段出现问题所采取的应对措施。
《中国总会计师》:现在会计界的很多专家、学者把2006年作为中国的“会计年”,请问,这个提法是基于什么提出来的?
葛家澍: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立足于中国并尽可能适应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作为在新体制下的一种主要的制度安排,从1992年底就已经起步了。自1993年7月试行我国第一个企业会计准则即基本准则起,先后制订了16个企业会计准则和一个全新的企业会计制度,为规范我国企业的会计行为起到了里程碑式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