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有见过她抱怨过什么,虽然那是个合资公司有着这样那样的矛盾。她曾经对我说:“如果你工作时候,每天都在抱怨,那就说明有什么问题了,很大的可能,说明你不胜任这份工作。”每每有工作中的琐事让我烦心的时候,只要想到这句话,我就把牢骚咽到肚子里。 换而想一想,是不是自己有哪些问题。
由于负责成本,所以和车间的师傅们接触很多。开始的时候,虽然车间的数量报得总是不对,但是还好,师傅们对我态度都很好。我总是需要一遍又一遍地去问,为什么盘盈了这么多,盘亏了这么多。每一次不是忘了某一批质量有问题的产品,就是忘了车间转炉里还有一批。所以经常这个月盘亏,下个月盘盈。
如果有进口的原材料,那就更乱了。简直搞不清楚那些账和盘点的数量怎么对 经理总是头脑特清楚,和她对了两回以后,大有进步。
三
由于是合资公司,所以会有“劳保”,发些手纸、洗发水、洗衣粉之类的东西。
每天大概一个小时在公共汽车上,需要中途转一次汽车。最开始的三个月,几乎每天都加班的,尤其是月底结账的时候。
上了系统以后就好多了,因为可以按批次结成本,不用都等到月底了。这样我的工作量可以均匀很多。
到快年底的时候,听公司的同事讨论涨工资的问题。心里面也很好奇,很想知道给经理的印象到底如何。当然,也偷偷地算着小算盘,按照同事们所说的百分比,一个月我可以涨多少钱。
那一年我涨了8%。我非常地满足。因为我比平均比例高。这对于刚毕业的我,确实是一种认可与鼓舞。而且那时候没什么经济上的负担,不买名牌衣服,不怎么化妆,早晚在家里吃饭,中午公司管盒饭,实在没什么花钱的地方。可以买自己想买的书,买自己喜欢的光盘,很开心。
有同事传言说公司要搬迁到远郊去,因为是化工企业,有环境污染,将不允许在市区里。到远郊会离家很远,路上要多走一个多小时。于是,我又一次开始写简历。但是这时候的简历已经丰富多了,有了成本核算经验、上系统经验,用英文作账、报表已经没有什么大问题,加上一年多的外企经验。
一次中午吃饭,一边吃饭一边随意翻着青年报。报纸上有一家工厂在招标准成本会计。 我看了看,最低的条件都符合,于是投了份简历。我对工厂本身的背景没有调查,只是工厂的位置比较合适,可以结束我两地分居的生活。
面试的时候很夸张,我一个人被面试,面试我的包括人事经理一共四个人。
四个人,一个女人事经理,一个德国男人,一个总是笑呵呵的老太太,还有一个三十多岁的中年女性,脸总是很严肃。
人事经理给我一一介绍了。但是其实我只记住了那个笑呵呵的老太太,因为她的职位是财务经理。我认为,会计肯定是要汇报给财务经理的,所以我只记得了她。
德国男人人看着很诚恳,很有亲和力。他给我介绍了公司的情况和产品,可惜内容我基本没听懂。
人事经理问了我的期望工资,我说3千。她问税前,税后,我随口说了一句,税后。
工厂的人事后来和我联系,表示愿意录用我,月薪税前3千。我表示这不符合我当时的期望。人事经理让我自己和那个德国总监商量。
我忐忑地打了电话。总监非常客气,而且非常痛快地答应了,工资是税后3千。
我最终选择了这家工厂,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它的地点。我向经理交了辞呈。经理表示理解,并说她有心理准备。直到我递给她辞职信,我仍然内心里觉得自己是个不知好歹的叛徒。 经理不惜余力的给我机会,栽培我,我竟然背着她另找了工作,跳槽了。
老板和经理张罗了一桌告别宴,年轻人纷纷向我祝福。而英国老头的老板眼睛里竟然泛出了泪花。年轻的我,心中加重了跳槽的负罪感,也加深了对第一份工作的美好记忆。这也无疑加大了我去第二家工厂开始时的落差……
就在马上要开始新工作的前几天,新公司人事通知我说,公司新来的总经理要见我。这让我很担心。这是一个德国籍的华人,个子不高,但是有着一种天生的领导气质。他对我说,我们公司目前亏损不能负担你的工资,工资改为税前3千……
四
第一家公司的经理在临别时对我说,那家公司她好像以前审计过,(我的第二家公司)现在还用手工账,挺落后的。
那是一间大办公室,坐8个人。我以为我的直接上司是那个笑呵呵的老太太。我想老太太英文可能不好,也许是找个人可以帮助她和财务总监(那个德国男人)沟通。
结果证明,我连自己的老板都没搞清楚。我的直接上司是面试时那个很严肃的中年女人。第一天,她给我介绍了同事。有会计主管、成本主管。当时感觉很困惑。财务部人本来就不是很多,不到十个,被分成两个独立的部门,每个部门下面都有经理,还居然都有主管。
反正也记不住,干脆我就放弃了。懒得想这里乱七八糟的关系,只埋头工作就好了。去的时候正赶上年底结账,我以为我短时期内帮不上忙。事实证明我又错了。
德国寄来了厚厚的一年的德国制度的固定资产折旧清单,这就是我的第一个工作。没有人告诉你用什么方法,没有人给你思路。
任务就是把中国会计制度和德国会计制度的固定资产原值、折旧、净值按照大类做调节表,因为年底结账做德国制度的会计报表需要。上千个资产,两个制度分类不同,折旧年限不同,有的资产在国内制度是一项,而在德国制度里是三项;有的在德国制度里还存在,在中国制度里已经没有了。
一月初,关联公司对账单也都陆续到了。这也是我的工作。关联公司倒不是很多,主要的有4、5家,但是业务量很大,而且一年没有人对过账了……没有一家能顺利对上的, 一年的账要一个一个勾。
那时真切地感觉到,在第一份工作中,烦人的对存货的工作,竟然变成了有价值的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