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观
诚信的基本意义是诚实信用的品行,包含着“诚”与“信”两个方面的内容,二者互为表里。“诚”主要是指“内诚于心”,更多的是对道德个体的单向要求。其作用主要在于约束自己。而“信”主要是指“外信于人”,更多的是针对社会群体提出的双向或多向要求,其作用也主要在于规范社会秩序。“诚”一般是指道德主体的内在德性,“信”则多指“内诚”的外化,体现为社会化的道德践行。
生活在春秋时期的孔子,针对当时礼崩乐坏、诚信缺失的社会现实,不仅在社会生活中以身作则,倡导诚实守信,而且对诚信思想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诚实守信是为人之本。诚实守信,是为了实现自身的承诺而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和严格履行道德义务的表现。正由于此,孔子一再告诫其弟子,诚信是个人安身立命的基础。他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鞔,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人缺少了诚实守信的品德,就如同车子缺少了輗軏这类枢纽无法行进一样,在社会上将寸步难行。对于“诚信”的意义,《论语》中反复提及:“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吾日三省吾心,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等等。在孔子的思想中,诚实守信是为人处事的基本态度。离开诚信,无论何人,在社会上都势难立足。
诚实守信是立业之基。做人要讲诚信,立业更离不开诚信。大弟子子贡曾询问治国之道,孔子说:“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又问,倘若不得已,于三者之中去掉一个,何者为先,孔子回答说去兵。子贡又问,如果必须再去掉一个呢?孔子回答说去食,并再次告诉子贡:“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孔子虽说的是治国,其实与立业异曲同工。在立业之道中,诚信是放在兵强马壮与丰衣足食之上的,可以没规模,可以没实力,但不能没诚信。
诚实守信是交往之道。诚实守信是沟通人际关系、促进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与理解的精神纽带。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与正直的人交朋友,与诚实的人交朋友,与见闻、知识广博的人交朋友,是有利的;与谄媚奉迎的人交朋友,与巧嘴利舌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一个人只有具备了“诚信”的品质,才能受到他人的尊重,要求“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认为“信则任焉”。强调只有诚实守信,才能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诚实守信目的在“仁”。孔子的诚信思想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之上的,在孔子看来,各种德行都不过是仁的外在表现形式。他在《论语》中指出,能够在实践中时时处处实行“恭、宽、信、敏、惠”五种品德便是仁。
诚实守信贵在践行。诚信作为道德规范,其重要表现就是言行一致,身体力行,信然守诺。孔子提出“言必信,行必果”的道德准则,要求人们切实履行自身的职责和社会义务。所谓“言必信”,就是要恪守信用;“行必果”,就是履行诺言要坚决有效。孔子始终认为,最有真实感人力量的不是一个人的言语承诺,而是身体力行的品质。在谈到榜样的作用时,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他还认为,一个人对于诚信的守护,最有效的辨别方法是“听其言而观其行”。
会计诚信建设既重言,更重行,行胜于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