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币中心|设首页|收藏|Eng|XBRL中国|可做?|帮助|         手机版
首页 认识会计 会计人物 会计史话 职业规划 职场故事 职场动态 求职参考 实务操作 书讯书评 
您的位置:首页视野茶会计人文正文
 

觅孔子:中国会计的精神资产[连载二](3)

来源:中国会计报   发布时间:2009-04-03  作者:张连起   编辑:cljmy

阅读:5868  打印   RSS 字号:||

学习观

孔子的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他自己说得非常清楚:“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他认为,10户人家之中,必有像他那样忠信的人,而未必有像他那样好学的人。“好学”、“有恒”、“学而不厌”,这正是孔子有别于他人、又长于他人的地方。

孔子把学习看作人生最大的快乐。《论语》开篇就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许多人把学习当作“苦差事”,而孔子却乐此不疲。他认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于学问,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孔子晚年读《易》,“韦编三绝”,由于反复翻阅,编竹简用的绳子多次断开,其刻苦精神可见一斑。他曾用“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来评价自己,这是恰如其分的。

孔子注重学思结合,求真,求新。他“信而好古”,却不曾食古不化。他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有把学习与思考结合起来,才能“温故而知新”。他善学多思,从古代典籍中思考、引申、发挥出许多新的思想。他学无常师,注重向他人和实际生活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就是他的经验之谈。

孔子强调学习要实实在在,言行一致。他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他认为,做学问与做人要相一致,君子的行为比言语更重要,应当“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还要知错必改,“过则勿惮改”,有了过错不要害怕改正。有错不改,才是真正的错误。

今天的会计人难道不该好好传承孔子这种学而不厌的求知欲望、学思结合的求真精神、学用一致的求实态度吗?

做人观

道德修养是一个人成为君子的基础,对此,孔子提出“君子不器”的思想,就是说君子不只是一种器物,不能“小器”。君子与小人成为孔子划分人群的“黄金分割线”。

(《论语》道光版)

子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中庸(“不偏不倚,无过不及”)是修养的最高境界,同时也是方法论,有着丰富而精微的内涵。有些人反感于中庸,大概是将它误解为同流合污、毫无原则的伪君子行径,其实这样的乡愿也是孔子所深恶痛绝的,他说:“乡愿,德之贼也。”他认为,如果不能达到中庸,狂狷是次好的境界,毕竟“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孔子又说: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患得患失)。

——君子泰(安舒)而不骄(傲慢),小人骄而不泰。

推荐:初入职场——会计新人职场宝典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已有0位网友发表看法,点击查看】 分享 打印 意见反馈
更多关于 孔子 会计精神 的新闻
评论区
我来讲两句:
  • 昵称: (评论通过审核后可获得10个金币奖励) 快速登录
 
返回职场天地首页 >
 
 用户登录
视野周刊订阅 回顾>
热门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