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历来被看成是能够履行“修、齐、治、平”使命的人。这样的人,应该博学多才、志存高远、才华过人,适应性强、有亲和力、处惊不变、喜怒不形于色,“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试想这样的人怎么能够像某件器物那样只有一种用途呢?
君子不器,还有更深一层的意思,即君子善于因变而变、因地制宜、因人而异,从实际出发解决问题,不拘泥,不受限制,不墨守成规。在国际经济危机爆发的今天,我们不仅要追求君子的人格修养,更要学习君子的行为方式,敢于并且善于打破常规,寻求发展创新的途径。
关于君子的处事之道:行动走在语言之前。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子贡求教怎样做才能成为君子。孔子说:对于你要说的,先做了再说出来。这样的解释与孔子提出的“君子敏于事而慎于言”的一贯主张十分吻合。
孔子提出区分小人与君子的标准:“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和群而不与人勾心斗角,小人相互勾结而不和群。孔子把是否搞阴谋诡计作为区分君子与小人的重要标准。这个观点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做君子就要有君子的胸怀、君子的修养,然后才能有君子的作为。能够与大多数人融洽相处,不与个别人结党营私,坚持依靠大多数人的力量,这才是君子所为。如果在单位里只与个别人合得来,只与个别人打交道,这是很危险的事情:要么是你的人际交往有问题,要么就是你的品质有问题。
学孔子,就是学做人。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其实讲的就是如何做人:一是讲一个人的自我修养,比如“见贤思齐”、“文质彬彬”;二是讲与人相处,如“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三是讲个人与家庭、社会的关系和谐、和睦。
消费观
孔子主张消费节俭,要求各社会阶层成员安于与其社会阶层相适应的生活水平。这对于反思此次国际金融风暴的产生具有重大启示意义。孔子的消费观是以崇俭为基础的,但俭并不是要违礼。孔子曾表扬弟子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还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对于前人住宅的俭朴,孔子也是大加赞扬,例如“子谓卫公子荆:“善居室。始有,曰:‘苟合矣。’少有,曰:‘苟完矣。’富有,曰:‘苟美矣。’”即孔子说到卫国的公子:“他修治住宅,刚有一点就说:‘差不多够了’。稍微有一些就说:‘差不多齐全啦’。多了就说:‘几乎是富丽堂皇的了’。”上述节俭主张和观点并不意味着孔子个人对生活质量的否认态度,孔子自己的养生之道也是“居必迁坐,食不厌精。”可见孔子并不是不注重生活质量而一味追求节俭,而是主张施舍要厚,聚敛要薄,不能违礼而贪得无厌。
我们正在建设的“资源节约型”社会,旨在求得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之道,并不是抑制消费,而是要避免复制类似西方社会过度透支、寅吃卯粮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