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币中心|设首页|入收藏|English|移动版|客户端|可做什么?|
首页 认识会计 会计人物 会计史话 职业规划 职场故事 职场动态 求职参考 实务操作 书讯书评 
您的位置:首页职场天地会计人物正文
 

杨时展教授:一位会计大师的学术思想(5)

来源:会计史研究   发布时间:2009-04-13  作者:徐锡洲   编辑:accliu

阅读:4507  打印   RSS 字号:||
本文为《杨时展论文集》一书的序言,原题为“杨时展先生的学术思想”。《杨时展论文集》一书由沈如琛选编、企业出版社1997年7月出版。
  这样,现代会计一开始就将受托责任的完成情况和企业责任人的利害密切结合起来了,从而迫使责任人非提高经济效益不可。因此,杨先生指出: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经济效益目标的树立靠会计;经济效益的计量靠会计;经济效益的认定、重认定靠会计;根据经济效益来决策靠会计;根据经济效益按劳付酬、合理分配社会资源靠会计。提高经济效益,可以有千计万计,而关键却在于会计这一计。

从会计方面去提高经济效益,其具体措施有哪些?杨先生始终认为,首先就要抓综合利润率即劳动消耗与劳动成果之比。抓获得成果的代价。单抓利润不行。在会计上,劳动消耗用投入资金综合反映,劳动成果用利润综合反映。因此:

综合经济效益=利润/资金

显然,综合经济效益也就是资金利润率,而资金利润率又是资金周转率和销售利润率的乘积。因此,销售又是一个看起来不出场实际上却决定着综合经济效益的因素。这样,杨先生指出:抓经济效益,归根到底,就是要抓销售。过去我们实行产品经济,抓的是生产量;今后我们实行商品(市场)经济,就应抓销售。销售包括销售的数量和销售工作的质量两个方面。

杨先生明确指出:要增加利润,一方面,要增加销售的数量,即提高资金周转率;另一方面,要提高销售工作的质量,降低销售费用,增加每一元销售收入中的利润数,即销售利润率。如果能双管齐下,则利润即可急剧增长;如果这两方面有高有低,则利润就无法很快增长,或者不能有所增长,甚至可能有所降低,看这两者的增减情况而定;如果两者均下降,则利润必须下降。

从综合经济效益的计算公式可以看出:提高经济效益,还有一条重要的基本途径,这就是节约投资。资金短缺,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共同问题,我国也不例外。杨先生认为,从会计上分析,充分利用一个企业现有的固定投资的规律,将销售量尽可能挤压进去,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黄金诀窍。由于固定成本的作用,利润是比销售更活跃的因素。利润不是和销售同步增长的。

为了节约资金,一定要改变计划经济时代不负责任地向国家要投资的做法,对增资要采取十分谨慎的态度。增资,要从提高经济效益而不是增产的角度来考虑;要从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的角度来考虑;要从增资以后增加的利润,在比例上能超过资金的增加来考虑;要从增产增资以后,市场的供给与需求来考虑。

因此,杨先生提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的政策就不应止于反映产品经济的“双增双节”,而应是反映市场经济要求的“三增三节”,即在增产节约、增收节支之外,再加一个增销节资。这里的节资,不仅包括固定投资,也包括流动资金投资。

从增销节资这个根本观点出发,杨先生在1984年所写的论文中认为,要提高经济效益,中国的经济工作必须做到包括集约经营在内的十大转变,这就是:①改变经济工作的重点,由重产到重销;②改工业经营中的资海战术作风,为集约经营作风;③改商业经营中的“合”为“分”;④改工业经营的“分”为“合”;⑤打开广大的农村市场,改把销售的重点从城市兼顾农村;⑥改变农产品的加工深度和精度,发挥我国在劳动力上十分充裕这个根本优势,增加劳动密集型产品,弥补我国在资金不足上的劣势;⑦改变能源政策,增加每单位能源的产值;⑧改微观经济中严重的盲目性经营为信息性经营;⑨改变权、责、利不清的经营作风,制定并断然实施《经济责任法》;⑩改变重理轻文的教育思想,大力开发财经管理人才,把经济管理工作搞上去。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更多关于 杨时展 会计大师 学术思想 的新闻 关于 杨时展 会计大师 学术思想 的论坛帖子
返回职场天地首页 >
 
 用户登录
视野周刊订阅 回顾>
热门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