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投资银行具有引导行业和资本走向的能力。在网络泡沫的巅峰时代,一家又一家的高科技公司被
风险投资者发掘,再由投行像包装明星一般推到全世界投资者的面前。一个又一个的资本市场神话由此诞生,而
企业家就是神话中的那个开天辟地的英雄。
顶尖的投资银行高层可以在好的年景获得上千万美元的年薪与花红,可正如一位投行高层自己所说,与企业家通过企业创造的个人财富相比,“这样的收入只是一个零头”。不过,创业的风险过高,能够通过创业创造巨额财富的人毕竟太少。而与创业相比,投行更像是旱涝保收,投行家从不需要为自己的薪水担忧,年景不好的时候只是分红受影响而已。
投资者的追捧和市场本身的繁荣,使无数神话变成了现实,也令更多的人相信幻觉本身就是现实。在这风起云涌中,投行毫无疑问扮演了推波助澜的角色,但真正将泡沫吹大的力量实际上是投资者对高额回报的难以遏制的欲望。
泡沫破灭后,当人们回过头来反思那一时的疯狂时,发现很多昔日明星已经了无踪迹。但是,美国的互联网行业已经完成了最重要的资本原始积累并迅速走向成熟,为后来崛起的诸多成熟的互联网公司铺平了道路。
作为投资银行家本身,为投资银行创造最大的价值自然是其工作的职责。但正是由于投行对资本、行业乃至国家经济的巨大影响力,优秀的投资银行家更担负着重大的社会责任和协助产业繁荣的使命。
海啸袭来
第一次看人抱着纸箱走出办公楼,还会有些许的怜悯。当看到半层楼上的人一起接到裁员电话准备离开时,你早就麻木了。
经历了近十年的繁荣,金融海啸的到来将投资银行推上了风口浪尖。Bear Sterns和LehmanBrothers的倒下,让全世界的人们突然间意识到,原来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不可能的事情。
当Lehman申请破产保护的消息刚刚传来时,我正在一次客户会议中。大家起初以为这只是一个活跃会议气氛的玩笑,但墙上Bloomberg滚动着的新闻让我们意识到这已经是事实了。虽然在此之前大多数业内人士都对其困难的资产负债表有所耳闻,但没人想到这最后一步竟来得如此迅速。
我的第一反应就是拿起电话打给在Lehman工作的朋友,对方的反应出人意料的冷静。“没关系,我们也是刚刚知道。大家都在办公室里等着,有些人已经开始收拾东西了。”面对这样的回答,让人很难找到一个能给出安慰的词语,只有在心中默默地祝福他们好运,也暗自庆幸倒下的不是自己。
此后,虽然仍然在持续着每天的忙碌,也在不断向客户传达“我们很好、市场很好”的讯息,但每一个对资本市场有所了解的人都十分清楚,这只是开始。如果说金融海啸已经袭来,那我们被袭击也只是迟早的问题。
尽管对于我们中的很多人,上一次的金融海啸可能已经遥远和模糊。但这一次,一切都不一样了,我们就在海啸的正中央。每天仍然要西装笔挺地步入香港中环的办公室,每天仍然要在办公室留到深夜。可是即便忙得没有时间上厕所,都没有办法忽视身边那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气氛。虽然没有人说,但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大大的问号:什么时候到我?
如果说海啸从美国开始,那么香港就是全亚洲第一个被海啸袭击的地方。一位在海啸中幸存至今的朋友回忆说:“第一次看人抱着纸箱走出办公楼,还会有些许的怜悯。但当看到半层楼的人一起接到裁员电话准备离开时,你早就麻木了。”
但与海啸相比,谣言的威力更胜一筹。每个月,每个礼拜,甚至每一天,各式各样的谣言都会在交易团队中散布———“这个礼拜就要宣布名单了”、“老板们又开会讨论了”、“可能一半的人都会被裁掉”。每个人都生活在一种等待末日审判的阴影中,工作仍然要人去做,会议仍然要人去开,每次开完会回来,都会自我解嘲一番:“不用太操心,明天我在不在这里还不知道呢。”
在其他行业,在危机来临时会采用比较柔和的方式保留员工,比如降薪或强制休假,可投资银行绝对不会采取这些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