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首先,投资银行的员工对雇主是没有任何忠诚度的,他们只忠实于钱,因为投行能够提供给员工的几乎只有钱。其次,投资银行业内的人才是高度专业化和标准化的,市场好转时,只要花钱就很容易找到合适的人;而在市场恶化的情况下,每裁掉一个人都会节省巨大的开支。
谣言与恐惧对交易团队工作状态的影响是致命的,这时来自上层的任何激励都显得十分苍白,直到最终审判到来的那一天。整个一层办公楼上,没有了平日的忙碌与嘈杂,只剩下静静地等待。突然间,两个保安走到旁边的同事背后,将她请了出去,不允许她带走任何东西,也没有给她时间跟任何人说声再见。十几分钟后,又是同样的程序,不同的人。楼层上的每个人都强作镇定,并默默地祈祷,下一个不要是自己。一个紧张的上午过后,大家终于收到了来自高层的邮件“It's over”。
办公室瞬间就恢复了平日的活力,似乎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一般,只留下了将近一半空空的座位。虽然每个人都不露声色,但此时每个幸存者心中都涌动着一种充满辛酸的幸福。当然,大家也都十分清楚,这只是第一轮,如果市场继续恶化,下一轮也不会太远。
在金融海啸到来的六个月之内,大多数国际投行都对交易执行队伍的规模进行了大幅度的裁减。而在交易和销售部门,根据产品的不同,受灾情况各异。有些往年盈利的部门由于市场的巨大变化而被全部放弃。一位专为投行提供猎头服务的朋友从另一个角度描述了市场的惨烈:“往常都是企业拿着需求请猎头帮助挖人,现在刚好反过来,一大堆人拿着简历请猎头介绍机会,很多工作了三四年的人连最初级的分析员职位都肯做”。
之三进出城
外面的人想进来,里面的人想出去。对于外面的人,进来了就实现了一个梦想;对于里面的人,出去则是一个几乎不可能实现的梦想。
进城
尽管面试的过程极其漫长而压力巨大,每年还是有无数世界各地的顶尖学生怀着无比的憧憬和热情,渴望迈入投行的门槛。
通常在每年10月,各大投资银行会在全球各地的顶尖高校中展开招聘活动。在这类招聘中,投行要对申请人的各方面素质进行全方位考核。考核的内容不仅涉及申请人的教育背景、工作背景、学习成绩,也涉及到申请人的智商、沟通能力与面临压力的临场表现。大多数情况下,申请人的仪态和外貌也是重要的考核指标。面试的过程少则几个礼拜,多则长达几个月。
漫长的过程是这样的--进入投行的第一步是网上申请,申请人需要花费至少几个钟头的时间在网上填写大量信息并回答问题,问题的内容从最简单的个人介绍到五花八门的情境分析。而接下来的步骤将会是通过网络进行的英语、逻辑和数学能力测试,有些投行还会对申请人进行智商测试。
一般情况下,第一轮网上申请和智商测试是整个申请过程中淘汰率最高的环节,在毕业生纷纷涌入投行的年景,这一轮的淘汰率可能高达95%。而有幸通过这一关的毕业生,将会面对下一轮的电话面试。初期的电话面试通常由投行聘请专业的人才测评机构进行,对申请人的基本个人素质进行考核,包括语言能力、沟通能力、压力测试以及对个人简历和背景细致入微的考察。只有在各方面吻合要求的情况下,申请人才有机会接到真正由投行打来的电话,由投行中的专业人士进行电话面试。在这一轮面试中,申请人的个人背景已经不那么重要了,面试的主要内容将是考查申请人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数理分析能力,我就曾被要求在电话中分析企业的财务指标和解答概率论的问题。
经过重重考验之后,能脱颖而出的候选人实在寥寥无几,而他们将会得到最终的奖赏———“offer”,一份年薪不低于8万美金的聘书。金字塔的最底层———投行分析员的职位,往往会吸引数千位顶尖毕业生的申请,这个数字正是对最终胜利者价值的肯定。
经过层层的筛选,最终可能只有不到3%的申请者能够得到真正的面试机会,而投资银行一般会邀请申请者到位于香港、新加坡或纽约的总部进行面试。在这里,申请人将会面临更为复杂与严酷的测试。
除了与交易部门的专业人士进行一对一的面谈,申请人往往要经历全面的结构性面试。一般的结构性面试历时一整天,形式十分丰富。申请人首先要再次进行书面的数理与智商测试,然后开始进行不同形式的案例与商业情境分析。我曾被要求在一个小时之内分析超过100页的行业与企业财务数据并制作演示文件,向面试官演示自己的分析结论并接受面试官的问询。另外一个不可或缺的面试环节是小组面试,8位申请人同时坐在圆桌前,每位申请人的对面有一位面试官,大家在限定的时间内就某个议题展开讨论并得出结论。面试的过程往往带有极强的侵略性,如果申请人在小范围的竞争中都无法取胜,在未来的工作环境和商业斗争中就更无法贡献价值。
除了对个人软技能的考查,投行的面试极为重视对个人专业硬技能的考查,我的同学曾经在面试中被封闭三个小时,使用Excel从头开始构建一个复杂的公司财务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