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祖母硬是让他把古诗《静夜思》的后两句——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改成了“少小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从那时起他已深知:一个没娘的孩子自己要争气!葛家澍很早就表现出一些天赋:史地、生物和语文等科课文都能背得滚瓜烂熟,从小学到初中,每次考试除了语文只能考90分上下,其他皆考100分。
“七七事变”爆发后,上海、苏州、镇江等地相继沦陷,葛家澍从镇江中学转至江苏省立第二临时中学念高中。在那里,他接受了高质量的英文教育,这也为他后来广泛涉猎国外会计文献和期刊、引领国内外会计学术交流打下了基础。
1940年,19岁的葛家澍以总成绩第二名从高中毕业,本可以保送至上海交通大学,无奈当时日军已攻占上海的租界,上海交大被迫内迁重庆,且其父失业在家,若到重庆读大学,生活费和路费都难以筹措。于是空欢喜一场。
一个偶然的机会,苏皖联立临时政治学院(校址在福建崇安,后更名为江苏省立江苏学院)到兴化招生,声称被录取的学生不仅可免去全部学杂费,还包食宿,并发放从兴化到崇安的路费和几套服装及零用钱。
面临无书可读的葛家澍自然不会放弃这个诱人的机会,他随即参加了该校的入学考试并如愿被录取。很快,他就踏上了一条颠沛流离的求学之路。
葛家澍和同学一行六人扮作商人模样,辗转常州、宜兴、徽州、金华、上饶等地,在轮船、汽车等交通方式不管用的地方,他们只能选择徒步前行。最危险的一次,日军离他们不过一里路之遥,“眼前是冲天的火光,耳边传来杂乱的枪声和此起彼伏的叫喊声,近在咫尺的战火硝烟让我们真害怕了!”所幸有惊无险,20多天后,他们到达了目的地。
多年以后,回想起那段经历,葛家澍最难忘的还是在路途中吃到了最香的无锡香粳米和金华火腿,这种感觉多少包含了一份死里逃生后的庆幸与释然。
求学会计
偏好理工科的葛家澍就是这样在命运之手的操纵下,与会计正式结缘并从此心无旁骛的。
葛家澍此前不曾考虑过学会计。苏皖联立临时政治学院当时仅设政治、经济、法律和中文系,偏好理工科的葛家澍只好选择经济系。一年之后,苏皖联立临时政治学院改为三年制的专科,葛家澍又转到了从未听说过的会计科。
现实让一直怀有大学梦的葛家澍极度沮丧,1942年夏,他先后参加了当时福建仅有的两所大学—— —暨南大学和厦门大学的转学考试,并被同时录取。由于后者在东南已小有名气,葛家澍选择了厦门大学会计系继续其学业。
就这样,在命运之手的操纵下,葛家澍与会计正式结缘,从此心无旁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