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一个“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地方。大学期间,葛家澍阅读了200多本专业书籍,而校图书馆收藏的所有中外会计杂志,也被他一一读遍。
课余时候的葛家澍异常活跃,他和一些同学创办起了“金融研究社”,经常举办学术讲座和讨论会。后来成为一代管理会计大师的余绪缨,也是这些同学中的一员。
在导师陈德恒教授的介绍下,葛家澍还在当地的田粮管理处当起了兼职会计,一个月可赚得二三十元,这算是他最早接触的会计实践活动。
葛家澍对京剧的酷爱也源于大学时期的社团活动。当时的厦门大学校园里几乎每月都有京剧演出,葛家澍尤其钟爱一位电机系讲师刘昆山的表演。受其影响,他特别欣赏谭派杰出继承人余叔岩的作品。
抗日战争胜利的那一年,葛家澍毕业。权衡之后,他做出了此生最重要的一个决定:放弃到交通银行工作的“金饭碗”,做最清贫的助教。
旁人笑他是傻瓜,葛家澍后来的解释是:“学一行,爱一行,专一行,我那时已深深爱上会计这门科学,能有机会对它进行研究,用它来培养学生,我是无怨无悔的!”
研究会计
一位造就了“数学明星”陈景润的著名经济学家王亚南,同样造就了“会计明星”葛家澍。
当上“先生”的葛家澍遇到了他人生中的贵人—— —时任厦门大学校长的王亚南,一位造就了“数学明星”陈景润的著名经济学家。
“在大学教书,如果不搞科研,你就只能是一名教书匠,不可能成为名副其实的大学教授。”王亚南的一句话激发了葛家澍结合教学进行科研的决心。
上个世纪50年代初,葛家澍和另外几位志趣相投的老师一起组织成立了“新会计研究”兴趣小组,全身心投入到会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之中。在王亚南的指导下, 葛家澍还系统地研究了《资本论》和马克思的其他著作,这为他后来深入研究“资金运动学说”做好了准备。
在那期间的1956年,葛家澍发表了自己的第一篇论文—— —“试论社会主义会计核算这门科学的对象”,指出“会计核算对象是社会主义产品再生产一切现象过程和物质要素—— —社会主义财产—— —的量的方面”。这篇敢于与当时苏联会计学界持不同意见的论文,得到了王亚南的大力赞赏。
1961年,葛家澍又撰写了“关于社会主义会计对象的再认识”一文,进一步指出社会主义会计对象是“社会主义扩大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从而标志着系统、严密的“资金运动”理论的初步形成,并成为会计理论界关于会计对象的主流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