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口述历史
关于会计口述历史
  作为现代化的一个基础性部分,中国会计行业的发展也时有起伏,个中经历有正史记载,也留存于当事人记忆中。2012年,为全面保存这些珍贵的行业记忆,中国会计视野网推出了会计口述历史项目,并获网站所属的上海国家会计学院支持开展。
  我们计划用数年的时间,抢救性的访谈一批80岁、90岁高龄的会计界老前辈;并适当访谈一些在中国会计业发展历史中的中老年关键人物。截止2016年12月,已经采访了41位前辈。
  同时,作为一个公益性项目,我们也需要来自各界的支持。如有捐赠或采访人选推荐,请联系:尹先生,021-69768000-68028,ycy@snai.edu。
  更多动态,请关注新浪微博@会计口述历史 或访问会计百科栏目的“口述会计历史”词条
  有关会计口述历史最新进展请点击:https://bbs.esnai.com/forum-155-1.html

1922年,徐政旦出生于江苏无锡。职校毕业后,几经辗转进入中华书局上海印刷厂做会计。
1942年,徐政旦考入大夏大学攻读经济学及会计学。”本来是读经济的,但是我觉得经济比较空。我总是想读了书以后,能实际派用处。也可以坦白点讲,靠它有吃饭的本领。所以,我到大学里去后第二年就是读会计系了。
1988年,徐政旦教授是当时全国仅有的八位会计博导之一,被财政部称为“国宝”。他对博士的要求有四点:1、坐下来能搞学术研究,写文章;2、站起来能讲台上课进行教育;3、走出去能搞会计实务,担任注册会计师查帐,并能设计会计制度;4、不断在会计理论领域方面有新的创新和发展。而他自己更是这一教育理念的践行者,包括创办了著名的大华会计师事务所。
  • “当时我报人民大学的第一志愿是国际经济,第二志愿是哲学,结果没想到分到会计。当时对会计一点概念都没有。会计是什么?是账房先生吗?六七十年代的革命电影中,账房先生不就是跟地主老财后面,戴一瓜皮帽夹一把算盘吗?一想,这大概是人民大学最差的专业了。”[详细]

  • 1982年大学毕业后,汪建熙到财科所读研究生,并成为杨老的第一个博士生,也是中国北方的第一位会计博士。读博士期间,汪建熙加入了恩师杨纪琬等组建的中国财务会计咨询公司,取得博士学位后,担任审计部主任。1989年3月,又加入联办,兼任财会部主协调。此后,他两入证监会,先后担任过首席会计师、国际部主任、副秘书长、主席助理等要职。[详细]

  • 从1944年进入上海当时有名的私立大同大学学习会计,石人瑾先生和会计结缘,整整有68年了。在穿越半个多世纪的漫长岁月里,他见证了新中国会计教育跌宕起伏的历史。“由于战争关系我高中没好好读,数理化没有系统学习,考理科不行,没办法就考了会计。因为会计当时是最热门的。上海银行多,商店多,搞会计毕竟找工作比较方便。”解放前上海的大学用的会计教材全部都是国外的,都是美国大学里的英文书。“所以改革开放以来很快就和美国接轨了。”1978年,上海财大复校。“第一件事情就是教材。文化大革命的时候教材都没有了,封、资、修,不好拿来教的,都批判掉了。”但是,是否回过头来用美国的会计体系,有很多争论。[详细]

更多详情:《石人瑾:见证会计教育史
  1978年,张为国参加高考,被上财会计系录取。而1982年成为著名的会计学家娄尔行和石成岳的研究生,更是根本改变他人生道路的重大事件。“说白了,如果不做娄先生、石老师的学生,我是不会有现在这样的水准、成就和地位的。”他在上财的经历一直为业界人士津津乐道:最年轻的会计教授,最年轻的会计博导。
  1996年上调证监会任首席会计师,“娄先生问我:会计系怎么办?为国你能当官吗?我倒是很坦然地愿意接受这个挑战。”2005年,他成为证监系统内获得“政府特殊津贴”的第一人。
  2007年7月1日起任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理事,是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历史上代表亚洲和新兴市场的第二位理事,也是该理事会的首位中国代表。并于2012年1月24日获得连任。
葛家澍教授是中国第一位会计博士生导师,南派泰斗。
  • “我对自己评价,叫做名不符实。当然从健在的老一辈的会计学者来说,我是比较老的,跟我同辈的现在都先后凋零了。实际上,我感到我也没有做什么工作。”面对晚辈,92岁高寿的葛家澍老先生这样谦虚地评价自己。[详细]

  • 1945年,24岁的葛家澍从厦门大学会计学系毕业,留校任教。此后,他提出的会计对象“资金运动论”、会计本质“信息系统论”,从当年的“另类学说”已成为如今中国会计学界的主流学派。他始终坚持会计的“无阶级性”,1978年发表的《必须替借贷记账法恢复名誉》为借贷记账法在中国会计界的广泛采用奠定了理论基础。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他致力于西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和会计准则的研究,为会计学的“西学东渐”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详细]

  人的命运往往是偶然性和必然性的综合作用。从一个人的事业选择来说,很少有人早早就知道要进入哪个行业,但一个人的性情品格对他的事业成就的影响却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从一个败落的地主家庭走出来的裘宗舜,进入会计领域完全出于偶然。但是,他的勤奋、认真、天性秉直、思维活跃,注定了他必然在自己选定的事业中深耕细织,功成名就。
  谈及初次和会计结缘,92岁的裘宗舜爽朗地大笑:“结果这样,天老爷就指定我学会计了。不是我选择的,命中注定。”
  厦大毕业后,阴差阳错,裘宗舜回到江西,在省盐务局做会计。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他进入省物资接管部。“这个物资接管部可了不得。物资接管部那些人出去,这个不晓得从哪里拿了十几两黄金来了,那个带了银元来了。我想,糟糕!你这些黄金交给我,今天交给我20两,以后你说交了200两,我怎么说得清楚。我说,你写个单子。他们都说,一个奇怪的会计,我交给他,他还要我开条子,莫名其妙。”裘宗舜这个“奇怪的会计”当时在商业厅都出名了。
  1958年,他终于走上了江西财大的三尺讲台,并再也没有离开过。
  他对年轻一辈的会计人给予厚望,希望他们努力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信息科学和技术,用现代信息科学技术装备自己,为国家为社会多做贡献。
  最初印象,本来以为是个严谨又严肃的先生,结果却是个极其随性的老顽童,随着采访的深入,我发现这股随性后面有两个特质,一个是战士的豪情,一个是诗人的不羁,也许这种性格注定了这位先生终究要演化一场“顶盔披甲,持矛把盾交锋以为乐”的快意人生。
  1993年《中国注册会计师法》紧急立法。立法工作为中国的注册会计师事业开启了新的篇章,也进一步确立了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法律地位,而做为立法后第一任秘书长的丁平准,开始了他在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做领头人的6个春秋,一千八百二十三个日子里,在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内部规范和走上国际舞台等转折点上,丁先生充份展示了他的果敢、担当、智慧和才华,这大概是他人生中最辉煌的一段旅程,也是中国注册会计师破茧重生的重大篇章。
   “人生真正的辉煌就是那么短暂的一刹那,而这短暂一刹那你要对得起他。”这是丁平准说的,也是他用生命在实践的。只是,所有的战役都终将结束,硝烟散尽之后,留下的总会是英雄独孤的身影。外在的繁华落尽后,人生旅程的最后决战是留给自己的,那是内在战争的结束,是让心灵回归宁静本来。
  早在1985年,张克就已经是注册会计师了。除了排在最前面的像李文杰这样的老先生们,张克是新中国第一代最年轻的注册会计师。
  1986年下半年,张克率领他领导的财会咨询部门,按照《注册会计师条例》设立了中信会计师事务所。那一年,张克大学毕业刚刚4年。
  在1980年代的上半期,甚至一直到1980年代中期甚至后期,当时的注会行业基本上是由老人主宰的。中信会计师事务所却是由一个三十出头的年轻人来领导,确实不同寻常。当时主任会计师,或者所长一开会,用注协老前辈丁平准先生的话说,叫“白发丛中一点黑”。
  • 上世纪四十年代,上海圣约翰大学。这是一所美国教会学校,在当时的上海,爱国青年们不愿意就读汪伪政权下的国立大学,让国外教会大学的招生繁荣起来,常勋也就走进了这座美国教会学校学习会计。这段求学经历是弥足珍贵的,也是他后半生重新开启事业之门的一把钥匙。[详细]

  • 从教材到授课,圣约翰大学的教学是全英文的。他并没有想到,这段坚实的英语学习,带给他的人生影响是祸福相依的。翻译工作一方面是他背上反上革命罪名锒铛入狱的诱因之一,但另一方面又成为他后半生事业中的福音,常勋后半生事业的辉煌成就与英文优势一直密不可分。[详细]

  • “半生坎坷,我这一辈子做过两次牢,日本人的牢房,还有就是人民政府的牢房。做过两次牢,判过两次刑。”这是常老对自己前半生的评价。[详细]

  • 弹指一挥间,风风雨雨的九十年过去了,当我们问及他对后辈的期望时,他说:“好好工作,报效祖国”。[详细]

  陈如洪,1934年出生,浙江金华人,现任天健会计师事务所首席顾问,原浙江会计师事务所第一任所长,曾兼任浙江省会计学会副会长、浙江省注册会计师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陈如洪的职业生涯是从企业开始的,那年他才16岁,进入了浙江省金华花纱布公司工作,用了四年的时间成为了财务负责人,又用了两年当上了纺织品公司计划统计科副科长,那时也只有22岁,还是一个喜欢打篮球,热爱运动精力充沛的小伙子。
  尹锡章,浙江嵊州人,1940年毕业于中央政治大学公务员训练部高等科,1946年领取会计师执业执照。其间,相继在浙江省财政厅会计室、交通部会计处、浙江省社会处会计室、卫生部会计处等地任职。解放后,长期在杭州炼油厂负责会计工作。
  尹先生于1983年加入浙江会计师事务所,曾任副所长、副主任会计师、高级顾问。
  “改革征途共骋驰,十五驹光一瞬时;白首殷殷情永在,海天高谊苦凝思。”整理尹锡章老先生的采访记录时,首先读到的就是这首“惜别”诗,手写的字迹透着浓浓的情谊。
  根据2011年美国会计协会出版的《Issues in Accounting Education》中的一项统计排名——主要统计过去20年间全世界会计学者在国际顶尖期刊论文的生产力表现,台湾政治大学吴安妮教授在管理会计领域名列亚洲第一,同时,她也是台湾唯一进入“世界百大”排名的学者。
  吴安妮在管理会计领域颇多建树,最为人称道的是她的“整合性战略价值管理系统(Integrative Strategic Value Management System,ISVMS)”。ISVMS具体包括五大系统:战略形成系统(组织的大脑)、策略具体行动化系统(以平衡计分卡为主)、作业管理系统、价值管理系统(以作业成本管理系统为主)及战略价值创造系统(以战略智力资本为主)。
  张以宽,天津人,1952年毕业于南开大学贸易系。此后长期任职于商业部会计制度处。1964年,调入北京商学院(现北京工商大学),曾任会计系副主任、院务委员会委员等职。
  张教授著有《增减记账法》、《承包经营责任审计》、《商业会计学》、《中日会计统计制度比较》等,他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商业会计制度的主要执笔人和增减记账法的主要设计者之一。
  毛伯林,四川乐山人,1951年毕业于(光华)成华大学会计系,1952年赴中国人民大学深造。此后,长期在四川财经学院、西南财经大学任教。他曾任中国会计学会常务理事、民建四川省委副主委、成都市政协副主席、四川光华大学副校长等职。毛教授著有《会计改革新思路》、《中国会计管理模式研究》、《关于财政会计改革的若干问题》、《会计理论探索》等著作25部,丛书4套。
  王世定,1944年生,北京市人。1965年毕业于北京经济学院会计系,后长期在北京手表厂和北京钟表工业公司从事会计工作。1979年考取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第一届硕士研究生,师从杨纪琬教授,毕业后留所任教。他曾任财科所副所长、安易电脑公司董事长、全国中青年财务成本研究会会长等职。
  王教授著有《我的会计观》、《决策会计》、《资产评估概论》、《会计电算化系统工程》等。作为我国会计电算化领域的先行者,他发明了著名的“小系统扩展论”。
  杨宗昌(1927.11.27-),出生于陕西宝鸡,1947年考入西北大学财政金融系,1952年赴中国人民大学财政系深造。此后,回到西北大学会计系任教。1963年,任西北财经学院会计系主任,1978年至2000年,任陕西财经学院会计系主任。此后,在西安交通大学会计学院任教。
  改革开放初期,杨教授写下了《论试会计在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转变旧观念,迎接新挑战》等论文。他还著有《会计控制论》、《会计原理》、《会计组织学》、《合并会计报表的理论与实务》等。
        我们很多人有这样的经历:和那些在国外机构工作的人聊天时,他们常常中英文混用。在采访85岁高龄的上海财经大学教授王松年老先生时,我们也遇到了这样的情境:他总是很自然地在中文中加入英文单词,从简单的“It’s easy”这样的短信,到“program management”这样的专业词汇,英语对于他来说,运用起来已经像母语一样纯熟。
  王松年的英文得益于他的大学教育。1947年,17岁的少年考取了上海财经大学的前身——国立上海商学院。学校里用的教材全部是英文,教授的也是西方会计。英语和会计的结合,使日后王松年选择国际会计作为自己的主要研究方向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他也没有辜负这份令很多同辈人望尘莫及的语言优势,在国际会计领域几十年如一日地勤奋耕耘,为师,桃李满天下;为学,硕果累累。

  欧阳清(1930.7.20-),福建福州人,195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工商管理系,此后长期在东北财经学院、辽宁大学、辽宁财经学院、东北财经大学任教,曾任大连光华会计师事务所副主任会计师。
  欧阳教授非常注重调查研究,他著有《成本目标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工业企业成本技术经济分析》,《成本管理研究》,《成本管理理论与方法研究》等。
  杨周南,她生于1938年,在战火纷飞中度过了自己的童年,在新中国的前行中成长为两个孩子的母亲,在四十不惑之后开创了自己的终生事业,成为了会计信息化领域的开拓者和领行人。她出身于数学专业,受父之命转投会计电算化领域,从此兢兢业业、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地深耕于此三十余载;她亲身参与了会计电算化在中国的诞生,亲眼见证了会计电算化蜕变为会计信息化的转型,亲手开创了会计信息化的人才培养先河和学术年度盛会;她学识贯中西,桃李满天下,功绩卓著却低调亲和,半生耕耘仍前行不辍,堪称当今中国会计信息化学术领域的第一人。她,不仅仅是杨周南,还是新中国会计制度的奠基人之一、我国会计界泰斗杨纪琬先生的长女,是中国著名会计世家里走出来的巾帼英杰。
  • 于玉林,于玉林形容自己职业生涯一共有四个关键阶段,在湖北恩施百货公司的五年亲自参与了土地改革,从一个不知道什么是会计的年轻小伙子成为了一个不懂就问、勤学肯干、领导赏识的财务负责人。第二阶段是1956年进入南开大学学习,四年寒暑从未归家的他积累了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文革时期开会计短训班给了他教学与实践结合的便利,他先后到天津市中小企业100多家调查学习,了解实际会计工作。最后是他带头相继成立的一会、一刊、三个研究所和三个研讨会。[详细]

  • 1995年2月,上海潘陈张联合会计师事务所经财政部批准成立,这是我国第一批合伙会计师事务所,也是新中国第一家以合伙人姓氏命名的、由注册会计师个人合伙发起设立的会计师事务所。其中的“潘”就是潘华恭先生。[详细]

  • 潘华恭老先生这样总结自己的会计生涯,“人的志气要向上看,人的物质要向下看,志气精神,人家有的比你好得多的,要向上看。物质,人家有的比你差得多的,要向下看。所以我说:我幸运生长在一个好的时代,幸运有一个好的身体,幸运有一个好的家庭,幸运的从事着一个好的职业,幸运有了许多好的合作伙伴,我很满足,非常幸福。”[详细]

  麦克菲教授毕业于牛津大学,后在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任职。1979年至1996年,在阿伯里斯特威斯大学任教并任会计系主任。后加入LSE,并于两年前退休。麦克菲教授的研究领域涉及财务报告、会计历史,并对中国的会计及行业管理历史情有独钟,与我国会计界多有来往。
  50年代7000多名留苏学生中只有100多名学习财经类专业,而学习会计的更是屈指可数,魏振雄就是其中之一。1957年,魏振雄毕业回国,被分配到财政部会计制度司(现会计司)。“当时还没有做过什么业务,马上就大跃进”。
        魏振雄回忆,上个世纪50年代公派苏联留学生中学习会计专业的仅有3人,回国后一直从事会计行业就只有自己一人。可见,在那个力推苏式工业化的计划经济年代,会计领域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魏振雄带过50多个研究生,学生遍布各行各业。“这些研究生外专业的比较多,特别是理工科多。相对来说他们知识面广一点,出去工作都非常好,工作能力都很强”。魏振雄还积极参加社会活动,曾任三届中国会计学会常务理事、一届顾问,兼任财政部高级会计师评委会委员、财务会计教材评审组成员、北京会计专修学院院长等,对各个层次的会计教育都有重要的影响。
        在新中国会计发展史中,魏振雄就像马拉松队伍中紧跟最前沿的“跟跑者”,见证了新中国会计行业几乎所有关键性时刻。作为穷学生,成为新中国最早一批会计留学生。作为年轻人,跟随众多会计前辈参与制定了一系列会计制度,亲历了会计之春。作为教授,见证了“十年浩劫”后会计教育的复苏。作为学者,经历了不同时代的会计研究。作为董事长,目睹了行业的早期疯长,也跟随政策调整亲手关闭了中惠会计师事务所。
  1984年4月份,从北京开会归来的赵洪元开始着手组建上海审计机关。万事开头难。赵洪元上任后首先面临的就是“无地、无人、无章法可循”的“三无”困境。
  三十多年的风雨历程,赵洪元的岗位几经变换。不管身在何位,这位审计老兵一直保持着冲锋的姿态,不断地在进行着创新的尝试和探索。
  如今,已经退休在家的赵洪元安静地坐在椅子上给我们讲述自己曾经在梅山、宝钢,以及自己一手创建起来的上海审计局经历过的那些“会战”,语调平缓如细水长流。但是,在了解那段历史后,你就能明显地感受到其中的澎湃和湍急。
  2009年,87岁的余盛钧仍然耳聪目明。他将过去搜集到的会计史料翻出来,又到学校图书馆借到《汉书》、《隋书》等,摘选出其中会计相关的著述,撰编了《中国历代会计著述选》一书。 2012年年初,在儿子儿媳的鼓励和帮助下,余盛钧找出早年写了大半的《注册会计师法规史》一书的底稿继续写完,年末该书出版。是年,余盛钧已经是90岁的高龄。
  通过研究会计的历史,余盛钧认为,会计从古到今都是一个非常重要,非常严肃的工作,要求每一个数字都要真实。因此,作为会计工作者,品德要真实,素质要真实,绝不能有丝毫的掺假。
  “人无信不立,这是我在立信专科学校学习受到的个人品德的教育。后来我个人的人格也是本着这个原则。无论在百货公司工作,还是在财贸学校工作,都本着这么一个理念,对每样事情都认真,每一笔账都必须落实,从来不搞掺假的事情。”
  所以,他最后寄语后辈会计工作者:做会计工作,先要学会计道德,然后才是会计技术;如果没有会计道德,会计技术也是没有作用的。
  在美丽的太湖之滨,无锡南郊富饶的东绛乡,坐落着一座会计职业学校——无锡立信会计学校。这里原来是一所普通的农村中学,1982年响应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号召,转型为会计职业学校。它是我国首批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之一,如今已经成为江苏省内外颇具知名度的职业学校。而创建这所学校的老校长周京生虽然在1997年已经退休,但这所学校的师生并没有忘记他。
  周京生1937年出生于南京,祖籍无锡。周京生和会计的渊源来自于父亲。通过父亲,中文系出身的他对会计也有了一些了解。
  周京生提起学校这些年的发展很欣慰,“上面说的还是上世纪90年代的情况,现在比那时候规模更大了。直到今天社会上还流行一句话:要会计找立信。我们的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8%到99%。就业的学生,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我们的毕业生到现在,许多人已经成为银行的行长、财政所的所长、税务所的所长,还有大企业的财务经理。”
  从普通中学的校长,到会计职业学校的校长,周京生的爱人殷慧莉说,周京生他这一辈子就是做了20多年的校长,办了三个学校。“但是我觉得自己做的是对的,还是很有成就的。这一辈子做了这件事情,还是值得的。”周京生这样评价自己。
  1951年8月24日,上海火车站,人们在中苏两国青年团团歌和锣鼓声中欢送由上海统一分配到中央部委工作的大专院校毕业生。这其中,就有本文主人公,圣约翰大学经济系毕业的庄肇嘉,他被分配到中央人民政府水利部。
        这趟专列于8月25日抵达北京前门火车站,这群年轻的学生受到了各部委的热烈欢迎,从此开始了他们参加新中国建设的历程。
        庄肇嘉先到水利部办公厅工作。“我的工作是阅读流域机构和水利厅局上报的工作报告,写成摘要,呈部长阅,并转发部长的批示。”
        一个月后,庄肇嘉到人事部五局提交了请求调整分配意见表,要求到贸易部工作。“但水利部人事部门不同意,认为我的会计学习成绩较好,可以到财务处。”
        就这样,庄肇嘉从办公厅转到了财务处,从此,他和水利电力财务会计工作打了五十年的交道。
        回忆这一生的坎坷,尽管经历了很多苦难,但庄肇嘉并不怨天尤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会计工作向现代化、国际化和信息化方向发展,会计人员的地位和作用空前提高。”他衷心期望后辈财会人员“诚信为本、不做假账、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为我国会计事业的发展,开创新局面,谱写新篇章。”
  出生于一九二零年的潘屺瞻今年已经九十五岁高龄了。虽然她这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在天津市纺织局从事翻译工作,但她却与会计有着不能割舍的关联——她的父亲潘序伦先生被学界称作“中国现代会计之父”,而她的丈夫管锦康先生亦是我国著名的会计学家和教育家,也是我国审计学的开拓者之一。
  “我父亲的一些作风,同时也是我先生的作风。”当潘屺瞻回忆起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这两个人时如是说道。她的回忆,语言平淡,细节入微,虽然没有个人传记那般宏大叙事,但却通过种种生活细节为我们描绘了更为真实,更为平易近人的两位会计学界泰斗。
  在潘屺瞻的印象里,父亲留给自己的印象总是朝气蓬勃的状态,从来没有无精打采的时候。即使到了病危的时期,父亲依然努力保持着这种积极的心态。
  与父亲留给自己的印象一样,管锦康在潘屺瞻的眼里也是一个始终奋发向上,对工作充满渴望的人。
  “他一生好学不倦,一生埋头工作,也没有放假的概念。那个时候天气炎热,没有空调,也没有电扇,他照样把桌子放到凉快的地方继续埋头工作。如果说我先生对会计教学和学术有什么贡献的话,那他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总结起来就是四个字‘业精于勤’——勤奋学习,勤奋工作,勤于调查研究。”
详情:《一家两泰斗
        1993年,魏云鹏调任华能国际电力开发公司,遇上了华能国际电力最好的发展时期。在魏云鹏主持华能财务期间,长城证券先后成立了长城基金、景顺全球资产管理公司、永诚保险公司,直到其退休卸任,一个完整的金融航空母舰已威力初显。2015年,金融板块实现的70亿利润规模已经在华能300亿利润总量中占据了重要的份额,而金融板块9800亿的资产规模也已经超过电力主业9700亿的水平。
详情:《勤于业,敏于行
  早在上个世纪30年代,我国就已经开始了政府会计的研究,诞生了一位政府会计领域的大家。他设计了我国第一套现代政府会计制度,写出了第一本政府会计专著《中国政府会计论》。他就是我国的早期会计学家雍家源先生。我们在上海拜访了雍家源的儿子雍小楼先生。
当采访快要结束的时候,席玉聚一再地叮嘱我们:“采访我的材料,随便你们怎么用,但如果要形成文字的话,我建议主题最好简单些,就写一个普普通通的老会计的人生经历。”
虽然席老一直希望我们将他的经历尽量描写的平淡一点,但纵览其在过去92年间的人生履历,不难发现,这个“老会计”身上蕴藏着一种老一辈财务人特有的实干家气质。
  不管是在基层岗位从事具体的会计核算工作,还是在华东电力集团公司担任财务处长和副总会计师从事财务管理工作,或是在华东电力集团财务公司担任总经理工作,他都十分注重细节,并且善于从中发现问题。而正是在这种对工作细节不断的打磨中,肖桐青将自己塑造成了财务领域的一位“匠人”。
  抚今追昔,肖桐青说,“我们财务人还是要做具体的事情,做‘细’、做实、做到位,而不是‘浮’在面上。只有这样,你才能经历更多的细节,获得更多的经验,才能在以后遇到困难时知道该怎么处理,怎么做。”
  也许,肖桐青的人生观可以拿下面这句话来总结“堂堂正正做人,老老实实干事,于细微处将财务做到极致”。

  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简称“国管局”,是国务院管理中央国家机关事务工作的直属机构,成立于1950年12月。对于很多中国人来说,这是个神秘的地方。其中的“财务管理司”,恐怕很多会计专业人士,也未必清楚这个部门是干什么的。
  2015年10月末,中国会计视野网“会计口述历史”项目组拜访了曾经担任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财务管理司司长,先后主持该司长达十年之久的张同辉先生。从他的叙述中,我们不仅仅了解了国管局的前世今生,也领略了一个老革命家出生入死的人生经历。
        从1944年参加革命开始做财会工作,一直到1986年离休,42年中,除了文革中被下放的三年,张同辉一直没有离开财会工作。而且,从科长到处长到司长,他一直在财会战线工作,一直和钱打交道。他除了严格要求自己,也严格要求下属。
        “做财务工作的,强调站在河边不能湿鞋。我们制定了严格的管理制度,比如到各部去不能吃饭、不能接收各单位送的东西,甚至电影票都不能要。本单位交给信托公司处理的物品,不能去买。不管是谁,要想做违背制度的事情,我是坚决抵制的。”
        谈起自己这么多年的工作,张同辉很谦虚地说,“我没有上过多少学校,也没有什么会计理论知识。我也是跟着别人学,然后听大家的意见。我就是个打杂的。”
  11月16日,在上海国家会计学院,中国会计视野网“会计口述历史”项目组采访了原财政部部长刘仲藜。这是自2012年以来,会计口述历史的第37位受访人。
  在采访中,刘仲藜部长回顾了他与会计的渊源,以及他在财政部部长任内的重大会计事件,包括推动发布两则两制、会计师事务所和审计师事务所两所联合、全国人大通过并正式颁布《注册会计师法》,筹建国家会计学院等。
  在新中国的历史上,除了借贷记账法,还有两种复式记账法也曾得到过广泛的应用,一种是增减记账法,一种是收付记账法。而收付记账法,更是五花八门,据说有资料记载的就有十几种。其中,最主要的有三种:现金收付记账法、财产收付记账法、资金收付记账法。3月初,项目组远赴黑龙江五大连池,见到了财产收付记账法的主要创始人,已年届91岁高龄的闫伯臣先生。
        九十七岁高龄的陈安怀先生视力已大不如前。即使我们就站在半米开外,他依然只能看见一个轮廓。两个多小时的采访中,他半眯着眼睛,只在需要查对资料的时候才打开手电筒,将鼻尖贴在纸上,一行一行艰难地辨认着。
  老人身形瘦削,头发和眉毛皆白,但思路清晰,能清楚地记起七十多年前在重庆立信会计专科学校的往事。
  联想到他在七十多岁时仍能从零开始学习计算机,并写出《会计电算化基础》,不得不说陈安怀的确有老骥伏枥之志,烈士暮年之心,而这一切都来自于他内心里对会计专业那份心无旁骛的热爱。
        回顾自己将近百年的人生,虽然历经战乱和时代更迭,走过了从西南到东北几乎整个华夏大地,陈安怀却显得十分平静,“开始学会计,是为了谋生。我这个人不爱当官,没有什么领导才能,对于人情世故也是懒得应付。唯独对读书写书,教书育人还算一个兴趣,但也成不了马寅初、潘序伦那样的泰斗。自己对工作一直是很勤奋的,并以尽可能多做点有益于人民的事、始终不做坏事来自勉。现在回想起来,应该是做到了这点。自认为已经对得起人民和自己的良心了。”
  1953年的一天,担任沈阳市第一工业局财务科组长的王善发与单位里几个同事一起畅谈理想。
  大家都是年轻人,再加上国家刚解放不久,在那个令人心潮澎湃的年代,每个人心里似乎都有说不完的梦想和憧憬。
  当其他人侃侃而谈之时,王善发对自己的理想却描绘得有点朴实:“我什么也不想,只要能成为财务这个领域的一个普通专家就可以了。”
  60多年过去后,当年聚在一起的那些青年,都已经进入耄耋之年,王善发也从财务第一线的一名普通工作者成为业内知名的财务专家。其实,在这60多年的时间里,发生改变的并不只是这些人的人生轨迹,还有中国会计的变迁。
        1985年11月初的一天,吴益格和两位合作伙伴来到武汉市江岸区工商局。工商局的工作人员问他们办什么登记,他们说是三个人“搭伙”自己办一家会计师事务所。于是,他们的事务所被登记为“合伙制”。 
作为对恩师吴英豪创办的大信会计师事务所的继承,也是为了完成老师的遗愿,吴益格给这家新创办的合伙所取名为“武汉大信会计师事务所”,并担任事务所的所长。 
对于什么是合伙所,吴益格他们当时也并不十分清楚。但这不妨碍他们在不太自觉中创造了历史,创办了中国第一家合伙会计师事务所。
王庆成(1927—
   王庆成(1927—),男,江苏镇江人,195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会计系,同年到中国人民大学读研究生,1952年留校任教。曾任中国人民大学会计系教授、财会理论研究所副所长。
   人大商学院有会计系,也有财务系,有硕士生、博士生,后来我也带了研究生。做会计研究可以很深入,会计人也比较团结,会计学会学术交流比较多。以前我是会计学会的《会计研究》的兼职编辑,到现在每期他还给我送两本。过去每个月都送一篇稿子给我,审查哪些能登,哪些不能登,能登的帮他们改一改。当编辑时我跟作者建立了不错的交情。曾经有一个在军营的作者,写内部利益怎么分发,文章内容和厂内经济合作制有些关系。我觉得这篇文章写得很好,但还有部分内容需要修改,我就指导他怎么改,改完以后我就建议发表了,这个作者到现在还和我有联系。
贺南轩(1927—
   中国人民大学的贺南轩老师是我国著名的会计学家,他对会计教育等领域的诸多大事都有重要的亲历。会计口述历史项目组几年来多次与他联系口述记录,张为国老师也多次帮助,但都没有能如愿。2021年7月19日,在我们完成对中国人民大学的王庆成老师口述记录后拜访了贺南轩老师,贺老师对我们的到来很开心,主动提出了愿意进行口述记录。这个口述记录来得很突然,因为贺老师也已经有详细的个人回忆录,所以这次口述记录是基于回忆录做补充问答形式,这些问答为了解我国会计教育的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参考信息。在贺南轩、张为国等老师的支持下,本次口述的整理也很顺利,整理中还特别增加了一些老图片资料,特别是整理出了相关人员名录的合影资料。这些都很有历史价值。因《会计口述历史(第三辑)》最快也要在2022年中才能出版,为了尽快与读者见面,我们单独发出了本口述文稿以飨读者,也以此表达对贺南轩老师的敬意。
 张为国老师为促成本次口述记录和整理口述文稿都提供了很重要的帮助。在此我们也表示特别感谢!
2013年
  5月28日,在上海国家会计学院采访郑丁旺郑校长(1942-)
  9月23日,采访上海财大王松年教授(1930-)

2016年
  11月10日,采访大信会计师事务所创始人吴益格先生(1932- )
更多详情,请点击“会计口述历史
北京中瑞诚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董事长何培刚
致同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管理委员会主席 陈箭深(2013、2014、2016 三笔)
SNAI-ASU-EMBA项目第十期全体学员
广西东方广信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柳州分所 邓枚芳
汇付天下有限公司财务总监 金源
上海同济医院总会计师 周海平
上海国家会计学院副教授 王纪平
刘军先生
上海栩骏管理咨询公司总经理 罗志国

联系人:尹先生,021-69768000-68028,ycy@snai.edu
1、2013年10月23日,我们通过电邮向中国会计学会会计史专业委员会委员、石家庄经济学院杨智杰教授提供了常勋教授的采访速记稿(常老审核后的版本)。杨教授的博士专业方向是会计史,现正参加郭道扬教授主持的《中国会计通史》国家重大课题研究,同时作为特聘研究员受中注协委托进行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史料整理工作。
2、2015年年底,在采访人授权范围内,我们把“会计口述历史”公开的视频节目授权给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使用。
  上海国家会计学院原院长夏大慰教授、院长李扣庆教授、原副院长管一民教授、原副院长谢荣教授、副院长刘勤教授、院长助理卢文彬博士、教务部主任张各兴、行政财务部副主任马丽娜、副教授佟成生、副教授王纪平、副教授江百灵、朱丹博士、刘梅玲博士、邱铁
  厦门国家会计学院副院长黄世忠教授、信息管理处处长阎虎勤、林学颖,研究生处处长王一平
  北京国家会计学院办公室副主任贾跃华、刘宵仑副教授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秘书长陈毓圭
  财政部人教司处长张建刚、会计司覃东、冷冰
  财政部中华会计函授学校副校长韩粤
  中国财政杂志社副社长 秦中艮
  中国会计报总编助理李京、记者于濛
  温州大学口述历史研究所所长杨祥银博士
  大连出版社 社长刘明辉
  厦门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刘峰教授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许家林教授(已故)
  西南财经大学党委书记赵德武教授、会计学院院长马永强教授、彭韶兵教授
  江西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副院长谢盛纹教授、工商管理学院王光俊博士
  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会计与财务系主任田高良教授、张俊瑞教授
  西北大学冯均科教授
  北京工商大学潘爱香教授
  上海市财政局会计处副处长乔元芳
  河北省注册会计师协会副秘书长李万军
  北京中瑞诚会计师事务所总经理何源泉
  信永中和会计师事务所董事长张克、合伙人郭晋龙、合伙人史宣章、合伙人刘景伟
  江苏苏亚金诚会计师事务所主任会计师詹从才
  天健会计师事务所董事长胡少先、文化品牌部主管汪修生、文化品牌部兀敌
  致同会计师事务所首席合伙人徐华、合伙人管理委员会主席陈箭深、合伙人陆翔
  普华永道中天会计师事务所北京主管合伙人吴卫军、合伙人杜源申
  大华会计师事务所董事长梁春、合伙人吕秋萍
  瑞华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张连起
  德勤华永原合伙人朱祺珩
  交通银行财务处处长吴建友
  江苏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财务处副处长杨勇
  叶红军律师
  上海经贸大学杨淑娥教授
  中国会计博物馆理事会秘书长李颖琦
  原《新会计》主编夏明曦
  天津财经大学会计系田昆儒教授
  著名会计学者文硕
  北京三川金舟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熊尊
  无锡市注册会计师协会秘书长尹晓波
  立信会计出版社社长窦瀚修
  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财务管理司副司长杨虎
  哈尔滨商业大学会计学院院长张林教授、毛元青教授
  沈阳市财政局会计处处长银有辉
  沈阳机床副总裁李双山
  原证监会首席会计师汪建熙教授
  以及诸位口述人的家人和学生,在此不再一一致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