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币中心|设首页|入收藏|English|移动版|客户端|可做什么?|
首页 认识会计 会计人物 会计史话 职业规划 职场故事 职场动态 求职参考 实务操作 书讯书评 
您的位置:首页职场天地会计人物正文
 

“会计迷”杨纪琬

来源:中国财经报   发布时间:2007-11-23  作者:待查   编辑:zlcx

阅读:8622  打印   RSS 字号:||
  1995年的11月11日,杨纪琬先生在他的学生为他举办的“庆贺杨纪琬教授从事会计工作60周年”纪念会上说,“我想在座的同学,今后如果要写一篇纪念我的文章,可以这样说:‘在二十世纪后半叶的中国有一批会计迷,其中一个就是杨纪琬。’”的确,在新中国的会计史上,有一批堪称“大师”的会计迷,他们在做人做事做学问方面的优秀品质深深地影响了一代人。他们谦逊、朴实的工作作风,勤勉、严谨的治学精神对当今社会弥足珍贵。为此,我们即日起开辟“会计大师”专栏,以多种形式再现一代会计大师的精神风范。

“严谨的、慈爱的、亲切的、平易近人的——老师、长辈、朋友、领导”。在这看似普通的汉字背后,是杨老留给后人的珍贵品质,是一段段让人或钦佩或温暖的往事

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师表

——访财政部副部长 李勇

时光是飞逝的,可有时候,时光也会静止,甚至倒流。比如,现在,在李勇回忆杨纪琬先生点点滴滴的思绪和目光笼罩下,在朴素真挚的言语中,依稀可以触摸到时光的质感,让人流连,更催人奋进。

说到与杨老结缘,李勇说,是源于最初我在财政部财科所的外国财政研究室工作,再到后来追随杨老学习,从最初的敬重,到现在的敬仰,杨老在做人做事做学问方面的精神影响了我一生。

做人:为人谦和一身正气

常言道,做事先做人。

“杨老做人可谓谦虚和蔼、一身正气。”李勇回忆道。

担任财政部会计司司长的杨老毫无架子,与同事讨论问题的时候,不会因为职位高而盛气凌人,“与杨老在一起,可以畅所欲言,完全不必担心说错话被穿小鞋的情况。没有居高临下的感觉,很多人都喜欢与杨老一起探讨问题。”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杨老的作风也深深影响了他的学生。今天身为财政部副部长的李勇同样没有丝毫架子。“我的老师都没有架子,我怎么能端起来呢?”李勇淡淡地回答。

杨老在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方面也是做足榜样。一次,他出席联合国国际会计准则与报告政府间专家工作组会议,杨老的居住条件非常简单,但杨老并没有任何不满或额外要求。他还对出差费用严格控制,要求报账要严格按照财务制度办事,即使几分钱都要算清楚。

做事:一丝不苟兢兢业业

杨老对我国会计事业做出的贡献有目共睹:制定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配套的会计制度、创立中国会计学会、发展注册会计师事业、开创我国会计研究生教育,所有这些都倾注了杨老的心血。

“从杨老身上,可以体会到他对工作的热情。”李勇笑着说,在杨老眼中,工作始终是第一位的。主持会计司工作期间,大家经常会就很多实质问题进行讨论,每次杨老都会亲自参与讨论,每次气氛都异常热烈。

杨老是勇于创新的,恢复我国注册会计师制度可谓一例。他看到了国家未来的需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需要有懂得西方会计的一批人走在前列,为了中国的注册会计行业能够得到长足发展,杨老史无前例地将一批西方会计专业的学生送出国门去学习,李勇就是其中之一。这一创举,为我国如今的理论界、企业界、实务界培养了一大批人才,他们对国家的会计事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杨老这种高瞻远瞩的视野,即使在30年后的今天看来,仍让人钦佩,更值得学习。

做学问:勤于学习思想解放

杨老是新中国会计制度的奠基者,是新中国会计事业的开创者,但杨老仍然勤于学习,思想解放。在李勇心底,一直埋藏着一件印象深刻的事情。于杨老,是一贯作风,于他,则受益终生。

“那是我写毕业论文时发生的插曲。”说到那段往事,李勇的声音似乎都带着温暖。他回忆说,那时,我刚从国外实习一年回来,既要补课又要在研究室工作,一边工作一边学习一边写论文。我的论文题目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通过国外实习和查阅大量国外资料之后,我列出论文提纲并提交给杨老。当时,其中有一些观点与杨老观点不一致,在动手写论文时,我就刻意回避了那些相左的论点。没想到杨老看过论文后问:“上次那些观点怎么都没有了呢?”杨老的问题让我吃惊,他进一步强调说,“相左的论点不需要刻意回避,我的观点也不一定正确。你的论文,就要有你自己的观点,只要论证清楚,论据充分就好,能讲清楚道理,能自圆其说就是好论文。”杨老还教导说,“论文不是为了我写的,是为了推出你的见解和观点。”事情虽小,却让我们领略了一代大家接受新事物新思想的开放风范和虚怀若谷的精神。

现在,李勇对自己的下属也是如此要求:“不要以为我的意见总是百分之一百的正确,要发挥积极主动的精神,多提建议。”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教育,不搞“一言堂”也成为李勇的做事风格。

从如何奠基新中国会计制度到创新一系列富有生命力的理论;从怎样培养会计新人到关心晚辈的生活,在一个多小时的采访中,李勇为我们细数了杨老的种种。期间,弥漫着他浓浓的思念缅怀之情。

“如果用形容词来比喻杨老,你会选择哪些词来表达最核心最主旨的思想呢?”问题一提出,李勇便陷入了沉思中:“严谨的、慈爱的、亲切的、平易近人的——老师、长辈、朋友、领导。”在这看似普通的汉字背后,是杨老留给后人的珍贵品质,是一段段让人或钦佩或温暖的往事。(刘海凌)

我们通过缅怀大师,激励更多的人成为大师、成为铸造时代会计精神的领军人才,从而推动我国会计事业迈向一个更加充满生机、活力和希望的灿烂未来

中国会计需要大师引领未来

——访财政部副部长 王军

我们为什么要纪念缅怀杨纪琬等老一辈会计大师?财政部副部长王军在2007“杨纪琬奖学金”颁奖仪式上接受采访时深刻阐明了其重要意义。

第一,纪念杨纪琬等老一辈会计大师,可以在我国会计行业树立起景仰大师的一种氛围。我们纪念大师,意在表达对有学术成就的人的由衷敬意,是为了推崇更多勇于创新、开放进取、追求真理的“会计仁者”。21世纪头20年,对我国会计理论研究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全球化趋势的加剧,对我国会计理论研究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应该在会计业界形成一种潜心研究、进取创新、多做奉献的良好的学术氛围。相信杨纪琬等先生耕耘不辍的奋斗精神必将鼓舞后来者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上下求索。

第二,纪念杨纪琬等老一辈会计大师,可以激励更多的人成为大师。我国正在实施会计人才战略,培养高级会计人才,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国会计需要大师,需要他们多出成果、多育人才。我在全国会计学术带头人后备人才培训班上曾说过学习大师、成为大师的四个境界:一是让你的文章能更多地被别人引用;二是让你的学生更多地被社会重用;三是让你的成果能更多地影响会计以外的领域;四是让你的名字能更多地影响后辈学人。当然,我们并不是说要每个人都成为大师,但我觉得每个人都要对于崇高满怀敬意,对于大师满怀敬意。要像仰望星空一样仰望大师,通过仰望把立在大地上的血肉之躯与高高翱翔在天际的精神品格结合起来,支撑起富于意义与价值的生命世界。

第三,中国会计需要大师,大师引领会计未来。我们通过缅怀大师,激励更多的人成为大师、成为铸造时代会计精神的领军人才,从而推动我国会计事业迈向一个更加充满生机、活力和希望的灿烂未来。(柴慧)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更多关于 会计迷 杨纪琬 的新闻 关于 会计迷 杨纪琬 的论坛帖子
返回职场天地首页 >
 
 用户登录
视野周刊订阅 回顾>
热门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