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币中心|设首页|入收藏|English|移动版|客户端|可做什么?|
首页 认识会计 会计人物 会计史话 职业规划 职场故事 职场动态 求职参考 实务操作 书讯书评 
您的位置:首页职场天地会计人物正文
 

“会计迷”杨纪琬(6)

来源:中国财经报   发布时间:2007-11-23  作者:待查   编辑:zlcx

阅读:8622  打印   RSS 字号:||
  1995年的11月11日,杨纪琬先生在他的学生为他举办的“庆贺杨纪琬教授从事会计工作60周年”纪念会上说,“我想在座的同学,今后如果要写一篇纪念我的文章,可以这样说:‘在二十世纪后半叶的中国有一批会计迷,其中一个就是杨纪琬。’”的确,在新中国的会计史上,有一批堪称“大师”的会计迷,他们在做人做事做学问方面的优秀品质深深地影响了一代人。他们谦逊、朴实的工作作风,勤勉、严谨的治学精神对当今社会弥足珍贵。为此,我们即日起开辟“会计大师”专栏,以多种形式再现一代会计大师的精神风范。
  1990年,汪建熙的爱人即将去美国留学。临别时,杨老为她准备了两份礼物:一个饭盒和两支笔。“在美国学习中午需要带饭,有了饭盒会方便很多”,而送笔自然是期盼她好好学习,为此,杨老还细心地题了字:“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至今,汪建熙他们还保留着这份珍贵的礼物。一位会计大家,竟然会对学生的生活细节如此关心。

“很骄傲自己是杨老的学生,能作为杨老的博士开山弟子,更为骄傲。同时,我也希望自己也是杨老的骄傲。”,汪建熙坦言从杨老那学到太多。(刘海凌)

杨老惜时如金,做事雷厉风行。联合国会议晚上结束,第二天早上他就拿出了交给我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的报告

难忘的记忆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基金财务部主任 沈小南

《财会世界》编辑部来电话,约写一篇杨纪琬老师诞辰90周年的纪念文章。时光流逝,转眼老师离去已有8年之久。都说时间可以冲淡情感和记忆,可这么多年过去,我对老师的记忆仍然清晰如故,那过去了的许多情景分明就在眼前,我们一起谈天说地仿佛就是昨天。

杨老既是我的老师,也是我的领导,更是对我一生影响至深的一个人。他所传授给我的不仅仅是会计和工作方法,更重要的是思维的方式、处事的道理和做人的原则。

我初到会计司时,他是司长。由于他如雷贯耳的名气和看上去不苟言笑的作派,加上传闻他对工作要求的严苛,我对他很有些敬畏,很少有接触。

第一次近距离接触是陪他赴美参加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年会。会前我将厚厚一摞会议资料整理出一份要点请他参阅,交给他时有些惶恐,害怕他的严格和挑剔。不成想他迅速浏览一遍后,笑着说了两个字“不错”,我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在那次的联合国会议上,我第一次见识他如何在国际场合展现智慧和风采。在会上,杨老侃侃而谈,介绍中国的会计状况,阐述中国的观点立场,对会议议题分析评论。那时,世界对中国了解甚少,中国的会计准则未与国际接轨,他的发言常常引起各国代表的极大兴趣和关注,吸引全场的注意力。许多代表向他发问,他从容不迫一一解答。后来他不再参加此会,我又继续参加了几年,会上还常有代表问起,“那位杨先生怎么没来?”可见他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通过这次会议,我向他学到了在国际场合应当掌握的一些重要原则。比如他曾告诉我,这种会议看似是专业会议,实际没那么简单,有许多政治因素要考虑,代表的立场和观点都有各自国家的利益在里边。在这个工作组中,就存在发达国家与77国集团之间的利益之争,例如从对外投资的角度讲,投资国与东道国的利益往往不同,发达国家多是投资国,发展中国家多是东道国,所以常会有立场的冲突,只一个信息披露的多寡就争论不休。我们中国虽不属这两大集团,但原则上应多支持发展中国家,单纯从技术角度考虑问题那是书呆子。这段话给我的教育深刻。此后参加国际会议,我时刻提醒自己政治上要清醒,国家利益第一,然后才是技术观点,对各方的争论要多问几个为什么。

与杨老慢慢接触多了,觉得他其实蛮亲和的,于是经常找他求教。他在业务上给予我的帮助,彻底改变了我的工作状态,也就此改变了我对会计职业的看法。

我先是在会计司综合处工作,后调到负责外商投资企业会计制度四处。其时恰逢我国第一部较为全面地与国际接轨的“外商投资企业会计制度”制定之时,工作很有些吃力。我求助于杨老,他安慰我,不要急,慢慢来。他要我研读当时出版的一套国际会计准则小册子,每读一篇将不懂的问题说给他听,他掰开揉碎地给我讲解,并常讲些会计的理论和实务问题。我逐渐上了道,工作慢慢得心应手,对会计也有了理解和兴趣。之后的若干年,在会计制度、准则的制定、讲解工作中,每遇问题必向他请教,吃不准的事情一定要他首肯才敢确定。他不止一次地对我说,要自已思考;观点可以不同,重要的是自圆其说。这些现在成为我常与我的学生说的话。

我想杨老之所以能成为大师,除了天分,主要是勤奋。他的学问和造诣已达很高的境界,但他从不放松学习和思考。

他有剪报的习惯,遇有好文章或有用的信息便随手剪下来,作为资料的积累;有时半夜突然想到一些问题或观点,他会马上起床记下来。他的很多文章就是这样写成的。他惜时如金,做事雷厉风行。联合国会议晚上结束,第二天早上他就拿出了交给我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的报告,使我惊异又惭愧。

杨老不光是个会计大家、经济专家,文史方面的造诣也十分深厚。他卧病期间,我经常去看望,他靠在床上,给我讲了无数的历史故事,还加上分析和点评。我对他渊博的学识和惊人的记忆力佩服得五体投地。

逝者已矣,来者可追。杨老的离去留给了我们无尽的思念和丰厚的精神财富。我们对他最好的纪念,当是传承他的精神风范,将他毕生痴迷和热爱的会计事业发扬光大。

在杨老的建议下,1984年财科所从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生中招收会计电算化方向的研究生。这在全国是史无前例的

杨老与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王世定

今年11月10日是杨纪琬老师90岁诞辰。我们深切地怀念杨老,不仅源于师生之情,更因为他的高尚道德和勇于探索的实践品格。

早在上世纪70年代后期他就倡导将电子计算机应用于会计,并争取到财政部的资助在长春第一汽车厂试点开发会计电算化系统。虽然限于当时的条件,这次尝试没能取得圆满的成功。但其中的经验和教训却成为以后大规模开展会计电算化事业的宝贵财富。

上世纪80年代初,杨老看到计算机的出现和发展,立即和许毅教授一起向财政部领导建议,在财科所成立专门的研究室,研究我国的会计电算化问题。一次杨老问我对电脑是否感兴趣,我回答说,我对电脑一窍不通,有机会学一下就好了。就这一句话,改变了我的命运,杨老把我从财科所研究生部调出,负责组建会计研究室,开始了会计电算化的研究与开发。在杨老的建议下,1984年财科所从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生中招收会计电算化方向的研究生。这在全国是史无前例的。如何带这批研究生又如何将电脑与会计结合起来,成了摆在面前的难题。杨老鼓励我说:“我就喜欢难题,难才有意思,才需要探索,才需要研究,探索和研究的前提是学习。在会计电算化这个题目上,你既是老师也是学生。”在他的启发下,我一方面教这批同学会计,一方面向他们学习电脑,一年后师生均有不小的收获。但如何将电脑用于会计的问题并没有解决。对此,杨老认为,仅靠书本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必需靠实践。他要我们到企业中去实地开发,并从财政部申请到一笔资金分别拨给4个工业企业和2个商业企业购买电脑和机房设备,由我们去义务开发。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更多关于 会计迷 杨纪琬 的新闻 关于 会计迷 杨纪琬 的论坛帖子
返回职场天地首页 >
 
 用户登录
视野周刊订阅 回顾>
热门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