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老说,准则制定出来不是给人看的,是要给人用的,正式发布前,不怕批评、不怕挑毛病、不怕全盘否定。“在杨老的倡议下,除了征求意见,我们还召集全国大规模的会计师事务所,在准则正式发布前,开办培训班。准则讲解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的过程。”陈建明说,“有些问题制定时难以显现,但当我们站在讲台上,仔细地讲述思路,就发现了不足,听取讲解的专业人士也提出了相当好的建议。集思广益,这才是真正的务实。”
杨老还确定了先易后难的原则,这也是务实精神的体现。他说,刚开始制定具体准则,要从容易的准则开始,先易后难。这个原则使工作人员受益无穷。因为容易的准则,不只易于制定,还易于被接受。“在逐渐提高难度的过程中,我们慢慢积累经验,一步一步建立起了准则体系。杨老务实的精神、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了巨大帮助。”陈建明感慨良多。
要先成为一朵花
做学问也要守住根本。杨老常说,百家争鸣,先要成为一家;百花齐放,要先是一朵花,写出来的文章,都要经过成熟的考虑和深入研究。陈建明说,“他这种精益求精、认真负责、治学严谨的精神对我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杨老担任证监会股票发行审核委员会委员时,已经身患癌症,即便这种情况下,杨老还是精益求精,对证券市场高度负责,对学术非常严谨,令人毕生难忘。陈建明至今清楚地记得,1996年的一天,杨老刚刚出院,就叫他去了家里。“我去了大吃一惊,整整一箱子第二天开会用的材料,摊了一地。杨老见了我就说,这些材料,我刚刚看过,想和你讨论一下。我心里充满了感慨,杨老已经80岁了,身患癌症,刚从医院出来,就投入繁忙的工作,他是为了什么?这种高度负责、精益求精的精神,后人一辈子都学不完。”
杨老以治学严谨在业界闻名。他常说,学问上来不得半点马虎,写出来的文章,都必须是自己的最高水平。“我当时很忙,曾经随手写稿。杨老教导我,文章不在多,而在于是真正研究的心得。”众所周知,杨老发表的文章并不多,但篇篇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真知灼见。他在学术上呕心沥血,却并不追求文章数量。更为难得的是,杨老终其一生都在不停地学习。他曾经说,和年轻人研究审计准则的过程中,就学到了很多审计的知识。
年轻人要守住根本
杨老很喜欢年轻人,非常关心年轻人的教育。80高龄,仍然坐车到天津和河北去讲课,每次都认认真真地准备,每节课都讲出精彩。“当时审计准则制定组的年轻人都喜欢和杨老交流,他非常随和,我们可以畅所欲言,即使争论得面红耳赤,也无所谓。”陈建明微笑着说。
杨老很希望年轻人守住根本。陈建明沉浸在回忆中,“他一直要求我守住做人、做事的根本,我觉得这一点对现在的年轻人非常重要。我博士还没毕业,就有企业邀请我去工作。杨老教导我,要找到自己事业的发展方向,做任何事情都不能浮躁,不能急功近利。他说,只要有人的存在,就会有竞争,无论做什么,都要建立、增强自己的核心能力。做学问,你的专长是什么?做工作,你的优势是什么?此外,还要正确面对各种诱惑,切忌浮躁。核心能力一旦真正形成,你就能够勇敢地直面竞争。”
“回想人生历程,我的成长在很大程度上受益于杨老,他一直为我指点迷津,让我终生都受用无穷。”陈建明说,“我入党是杨老的提议。那是1997年10月1号早上7点多,杨老打电话来让我过去。当时他的病情已经很严重了,我马上赶过去。杨老一见我就说,你要入党。”这件事令我非常感动。
“有幸追随杨老,成为杨老的学生,是我一生的财富。”陈建明深情地说。8年光阴不算短暂,他的音容笑貌犹在昨天。“每年我们都会去扫墓,缅怀他的同时,用他的精神解剖、鞭策、勉励自己。”(高鹤)
谈及与杨老相处过的时光,汪建熙在记忆长河中细细筛选,剪辑珍贵的片段与人分享。与杨老一起住过的一晚让他难忘
在光与影中追随
——访中国投资公司副总经理 汪建熙
杨纪琬,一代大师,会计泰斗。
在会计的世界中,杨老是一代又一代学子仰头瞻望的大家,对于没有机会和杨老接触的人来说,杨纪琬必然有高山仰止、可望不可及的感觉。但是,对于有幸成为杨老的学生们来说,杨老绝不仅仅如此。这好比钻石,每一个侧面都让人炫目,在阳光下闪烁着光芒,于是便有了温度和温暖。
汪建熙,是杨老最喜欢的学生之一,在他回忆杨老片段的多棱镜似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可以领略更多的东西,并真切感悟到一代大家的风采。
高瞻远瞩的会计仁者
“崇敬杨老。”汪建熙用简单深情的四个字做了开场白。
作为杨老的得意门生,在汪建熙看来,杨老是一名对专业孜孜以求、不追逐名利、为人谦和的长者,为学生们和后来者树立了榜样。
改革开放不久,杨老就积极倡导和恢复我国注册会计师制度,于是有了我国最早的注册会计师事务所,中断了30多年的注册会计师行业,重新焕发了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