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大师精神深具时代意义
——访全国人大常委会预算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冯淑萍
全国人大常委会预算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冯淑萍提起杨老深有感触,“杨老精神的确应该大力弘扬,他的精神对当今都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杨老对我国会计事业做出了很大贡献,但立刻出现在我脑海的是,杨老将教育者、理论研究者和实践领导者三种职位完美结合,很多人往往只能做一个职业很出色,比如当教授或者单位领导。但杨老却在三者的结合上,做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他能把三者融汇贯通,而又相辅相成,是真正的大师。”紧接着,冯淑萍回忆起杨老的点点滴滴。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杨老能把理论和实践特别完美地结合起来。杨老在理论上很有建树,对国内外理论界了解非常深刻,但他不是把理论束之高阁,而是花了相当多的精力去实践。为了解企业会计业务,他曾到工厂一蹲就是半年。每次制定会计核算办法,杨老从来都是先到工厂里去了解实际情况,将设想方案到企业试做,没有问题了再发文。他确定了一批定点联系工厂,如第二棉纺厂、一机床、首钢等等,还结交了一批实际工作者和会计学者,共同探讨会计制度。他非常注重立足国情,始终深入了解实际,绝不完全照搬国外经验,而是把每个环节的会计运用,钻研得清清楚楚,还要做试点工作,坚持从实践中来、又回到实践中去。
杨老曾经说,对象化的成本和期间化的费用是互相变化的,成本降低到一定程度,就可以扩大期间化费用的范围。回顾我国会计发展的过程,会计成本的范围就是这样变化的,这是因为随着劳动手段、劳动工具、劳动技能的提高,会计环境在不断变化。但把握具体项目费用化的恰当时机非常重要,这就要根据我国生产力的实践,才能决定会计方法的应用,杨老总是能不失时机地将具体项目及时费用化,这都是建立在深入了解实践的基础上。
有的人注重实践,忽视理论,说理论都是空谈,但杨老不是这样,他也研究了很多理论,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阎达五教授一起创建了会计管理活动论。但他同时又不被理论所累,而是一定要服务于实践,这一点给我很大教益。
杨老时刻不忘教书育人,是个高瞻远瞩的教育家。记得我刚到财政部时,每次开会讨论,杨老从来都不会忘记新来的同志,总会让新来的同志说说观点,然后指出不足,帮助我们改进。他总是抓住机会培养新人,但他不是教授具体的观点,而是传授正确思维。杨老给我上的第一堂课,就是教我寻找解决问题的切入点、了解思维路径,学习避免矛盾,当时我学了很多逻辑知识,真是终身受益。
杨老敢于放手培养新人。1979年,他给全国财政系统的同志们讲会计报表。时隔一年,1980年,他就让我们新来的同志上台讲报表。我记得特别清楚,是在财政部原来的大礼堂,四面透风,特别冷,那天他就坐在讲台底下,披着大衣,听我在台上讲报表,让我特别感动。其实他本来可以自己讲,但是他放手让学生讲。而且,他不是放手后就任你发展,他肯定会认真的听你讲、鼓励你、纠正你的不足,帮助你不断进步。我从跟随他的工作中学到的会计知识,比从书本中学到的还要多。
杨老具有高瞻远瞩的眼光。1979年刚刚恢复了司长职务,他就开始招收研究生了。那时候条件非常差,我记得当时学生们就住在地震棚里,条件很艰苦。当时,他就看到了我国的发展趋势,将来开放要请进来、走出去,学习国际的先进方法,需要国际化人才,所以他将招收的研究生送到国外去锻炼,给国家储备了人才,真的是非常有远见。
作为会计实务工作者,很难做出他这样优秀的成绩;作为会计理论工作者,也很难取得这么多的研究成果。他既是教授,又是研究员,还是会计司的领导,他能把三者完美结合起来,又念念不忘教育,这一点难能可贵。
当今时代飞速发展,社会上出现了浮躁的风气,就更加需要继承发扬杨老的精神。现在有的人就坐在房子里,找几篇文章拼拼凑凑,就写出自己的文章来了,我都觉得不理解。杨老从来不这样,我国刚刚恢复联合国地位时,他就参加了联合国政府间国际会计专家会,对国际会计的了解非常深入,但绝对不照搬,一定要根据中国的实际来研究中国自己的会计问题,他把大部分精力用在了解我国国情上,同时也研究国际会计,研究国际会计准则的产生背景、环境,不失时机地借鉴其中适应我国国情的方法,在改革开放初期制定的中外合资企业会计制度就是最好的证明。
光阴荏苒,如白云过隙,转瞬间杨老离开我们已有八载,但他的精神总是令我无限怀念,他的教诲至今还令我受益匪浅。大师虽已去,精神应长存,每每回想起杨老,我总忍不住心头感慨,杨老一生留给我们太多财富,不止是对会计事业的推进,他的精神也令我们学之不尽,更应永世流芳!(高鹤)
当时审计准则制定组的年轻人都喜欢和杨老交流,他非常随和,我们可以畅所欲言,即使争论得面红耳赤,也无所谓
追随他,是我一生的财富
——访德勤华永会计师事务所北京主管合伙人 陈建明
怀念杨老,陈建明感慨地说,“杨老不光是教导我知识,更多地是用他的高尚品德和处事原则,影响了我一生。”
当今的时代,比杨老工作时的节奏快了很多,凡事追求速度,社会上出现一种浮躁的风气。这更显示出杨老的精神弥足珍贵,我们缅怀杨老的同时,最需要向他学的就是:坚守住做人、做事的根本。
实事求是地做准则
坚守工作的根本就是实事求是,杨老不只身体力行,而且处处指导大家做到这一点。1994年,杨老担任中国独立审计准则中方专家咨询组组长,确定了制定准则的根本原则,事实证明,这些原则都经住了时间的检验。其中,务实原则更成为陈建明的终生“准则”。那时,无论是制定准则的人员,还是国内会计师事务所,对审计准则都不熟悉,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为了科学地制定审计准则,杨老确立了务实的原则。他说,制定准则一定要能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先划道道,搞空中楼阁,要实事求是地规范实务、指导实务。当时很多人主张照搬照抄国外准则,但杨老说,这是前人的知识、外国人的知识,死抄书本是解决不了实际问题的;要想真正解决实际问题,就要广泛调研,看看企业的现状,看看实际的情况。这是他反反复复教导的,陈建明至今都难以忘怀:“在杨老的指导下,我们每年三分之二的时间在全国各地区做调研,到制定准则之前,走遍了全国各地,真正了解了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