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币中心|设首页|入收藏|English|移动版|客户端|可做什么?|
首页 认识会计 会计人物 会计史话 职业规划 职场故事 职场动态 求职参考 实务操作 书讯书评 
您的位置:首页职场天地会计史话正文
 

新中国六十年会计变迁(5)

来源:财会通讯   发布时间:2009-12-16  作者:许家林   编辑:zlcx

阅读:9691  打印   RSS 字号:||
  派生流行语之二:借贷记账法、阶级性与技术性。1978年,葛家澍教授题为“必须替‘借贷记账法’恢复名誉”的文章,被誉为“打响了会计界拨乱反正的第一枪”,由此而引发了新一轮关于记账方法的讨论,讨论的结果是为借贷记账法恢复了名誉,认同了记账方法是无阶级性的,在除了商业部门之外的其他部门基本上恢复了借贷记账法。而关于会计的科学属性,在讨论中也形成了三种观点,即无阶级性、两重性(理论上的阶级性和方法上的技术性)和有阶级性,最终会计具有两重性成为比较一致的观点,即会计是带有阶级色彩的一门经济管理科学。这次讨论是对建国初期否定会计技术性的否定,是对会计领域中极左思潮的一次清算。

 

派生流行语之三:管理活动论与信息系统论。新中国成立以来,学界所形成的会计“工具论”在新的经济环境下已不能确切地表述会计的本质与特征,于是会计理论界组织、推动了关于会计本质的讨论,从而相继出现了会计本质“管理活动论”和“信息系统论”两种主流观点。“管理活动论”在本质上强调会计的控制和监督职能,后经学界深入讨论,逐渐形成了会计管理的概念。“信息系统论”是从西方会计研究成果中引进并结合我国的实际加以发展而形成的,认为会计是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这两种观点成为20世纪80年代我国会计界对会计本质的主流认识,这也是与我国当时的社会经济环境相联系的。在改革开放早期,会计信息的作用主要是在计划经济模式下有利于政府实施合理的计划配置和有效控制,对企业而言,会计信息则主要体现在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经管责任的考核评价等方面。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对上市公司而言,会计主要以向外部投资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为目标,促进资本市场资源配置功能的实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会计理论界将会计思想与现代经济学的进步结合起来,将宏观控制与微观效益结合起来,提出现代会计是一个控制系统的思想,更是把对会计本质的认识推向了一个新境界。

 

派生流行语之四:反映、监督和参与决策。20世纪80年代初期关于会计本质问题的讨论,使得对会计职能的认识更加全面与深化。在20世纪60年代对会计具有反映和监督两项职能的认识基础上,“管理活动论”强调会计的主要职能应是监督和控制,而“信息系统论”则强调会计以反映职能为主。后来通过对会计到底有哪些职能的讨论,出现了二职能论、三职能论、四职能论、六职能论等多种思想认识。对会计职能的认识由反映和监督向参与经营决策、预测、分析、决策等职能的升华,实事求是地概括了现代会计客观上所能发挥的作用,这也是由当时经济环境和相关学术思想的发展所决定的。这种升华是20世纪80年代我国会计界对会计职能认识的一个突破,标志着我国会计思想水平跃上了新高度。

 

派生流行语之五:资金运动。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社会主义的会计对象是资金运动的观点广为传播,后来又出现了“各类会计有各自的对象,但没有共同的对象,财产、经费收支均可成为会计的对象”,以及“会计的对象是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在社会主义再生产过程中可以用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等对会计对象的新认识。但资金运动观是主流观点,并得到学界的基本共识。

 

派生流行语之六:会计六要素。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西方会计理论的引进,西方会计思想开始对我国会计产生影响,我国学者在吸收研究了西方会计要素理论后,认为会计要素即会计对象的具体化,逐渐用“会计要素”概念替代“会计对象”概念,并开始将我国会计要素在保持原“资金运用”与“资金来源”内涵的基础上,尝试概括为与国际通行叫法相适应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成本)和利润等项目进行研究。这也显示着我国会计理论研究开始引入西方先进会计理论成果,从原来闭门式研究转向引进、吸收与再创新的开放性研究路径。

 

派生流行语之七:制定会计法。在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大背景下,我国实施了给企业“松绑”、“放权让利”等一系列经济改革,企业逐步成为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出现了多种所有制、多种经营方式并存的局面,也使得利益分配关系变得更加复杂,并且往往处于矛盾的焦点。而我国错综复杂的会计关系则长期依靠国务院和财政部颁布的行政法规性质的会计制度来维持与规范,法律效力不高、权威性不强、约束力不够,也缺乏总体的法律要求和法律责任,不适应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难以真正保证会计工作的正常秩序。从1979年开始,财政部即着手研究推动会计法的立法工作。经过连续多年的努力,1985年1月21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自1985年5月1日起施行。《会计法》不但确立了会计工作的法律地位,也确立了“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会计管理体制,创建了我国“政府主导型”会计管理体制的基本构架,对加强经济管理、发挥会计工作在经济管理中的作用和提高会计人员的地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标志着我国会计工作从此走上了法制化的道路。

 

派生流行语之八:中国会计特色。早在1980年1月,在中国会计学会成立大会上就提出了“建立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中国式的会计方法体系,是会计理论研究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随后,通过对我国会计是否应当或是否有必要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体系的广泛讨论,最终确立了“创立有中国特色的,以讲求经济效益为中心的会计理论方法体系”的会计发展战略目标。并在一定程度上指导着20世纪90年代我国会计理论的研究,使中国特色成为20世纪末会计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二)1989~1991年的流行语:会计国际接轨 为了推动中国会计规范体系的改革进程,财政部会计管理司于1988年10月31日设立了会计准则课题组,专门负责这项工作,并于1989年3月8日印发了《关于拟定我国会计准则的初步设想(讨论稿)》和《关于拟定我国会计准则需要研究的几个主要问题(讨论稿)》,从此拉开了官方领导下的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研究与制定工作的序幕。因此,有关会计准则的问题成为1989~1991年的研究热点,也是我国会计与国际接轨的初始性端口。这一阶段我国传统的社会主义会计学研究也开始与西方会计理论研究相互交融,坚持中国特色的同时,在会计理论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上开始与国际接轨。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更多关于 中国会计现代史 六十年 会计变迁 的新闻 关于 中国会计现代史 六十年 会计变迁 的论坛帖子
返回职场天地首页 >
 
 用户登录
视野周刊订阅 回顾>
热门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