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生流行语之二:审计准则国际趋同。随着21世纪持续的全球化,许多主要资本市场和国际组织在推动向全球公认的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趋同方面做出了积极努力,强调了全球资本市场需要高质量的、统一的会计、审计准则,并提出了各国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应与国际准则趋同的要求。从2005年开始,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根据变化的审计环境、国际审计准则的最新发展和注册会计师执业的需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审计准则的制定和修订,加快了我国审计准则建设、缩小与国际审计准则差距的步伐。2005年12月,中国审计准则委员会和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理事会就中国审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在北京举行了会谈,签署了“中国审计准则委员会主席——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理事会主席联合声明”,阐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审计准则国际趋同的重要性以及双方的共同主张。双方一致认为,建立一套全球公认的高质量的审计准则,是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对于在全球范围内降低投资者的决策风险,实现更有效的资源配置,推动经济发展和保持金融稳定发挥着重要作用。2006年2月,财政部发布了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拟订的《中国注册会计师鉴证业务基本准则》等22项准则和修订、完善的《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42号一财务报表审计中对法律法规的考虑》等26项准则,于2007年1月1日起在所有会计师事务所施行。48项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由中国注册会计师业务准则和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准则构成,中国注册会计师业务准则体系由鉴证业务准则和相关服务准则所构成,48个项目中与国际审计准则相对应的项目达到46个。这意味着我国建立起了一套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和注册会计师业务多元化需要,顺应审计准则国际趋同大势的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体系。
派生流行语之三:内部控制体系。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提出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相应地对健全企业内部控制提出了要求。国内的“郑百文”、“银广厦”、“中航油”,国外的“安然”、“世通公司舞弊案”、“巴林银行倒闭案”等重大内部控制失败事件的发生,以及美国全国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下属的发起人委员会(简称SO)2004年10月发布的在1992年《内部控制一综合框架》报告的基础上、结合《萨班斯—奥克斯法案》的相关要求扩展研究得到的《企业风险管理一总体框架》,促使我国理论界和政府管理部门开始高度重视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和内部控制管理问题,就内部控制概念、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与效果、企业内部控制框架、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完善、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内部控制环境等相关问题进行了广泛研究,并逐渐由内部会计控制研究向全面风险控制研究转化,为我国制定内部控制准则做了较好的理论铺垫。2006年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的成立,更是在组织机制上为内部控制准则体系的建设提供了保障。
派生流行语之四:小企业等新会计制度体系。在应对会计国际化程度不断加深的现实而大力建设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的同时,结合我国自身的实际情况,分别=P2001年7月、2004年5月、2004年8月和2004年12月制定颁布了《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小企业会计制度》、《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和《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形成了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并行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核算规范体系。
派生流行语之五:财务会计概念框架。虽然关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研究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由葛家澍教授提出,然而成为会计研究的热点却是本世纪初的事情。相对于我国会计准则的研究与制定,在财务会计理论框架的研究方面却较滞后。“安然”事件后,随着我国学者对会计本质的深入研究,关于会计目标等西方财务会计框架已有的先进理论也开始了与中国特有国情相结合的研究,并初步提出了建立中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总体构想。新世纪之初,作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研究起点的会计目标,其理论基础即决策有用观开始主导此后的会计理论研究。
派生流行语之六:新领域会计。我国长期的依靠高投入来实现数量和规模扩张的经济发展之路,造成了大量低水平的重复建设,稀缺资源巨大浪费,也导致了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我国先后制定了《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海洋保护法》和《森林保护法》等一系列法规,1994年还将可持续发展确定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战略。自2000年开始,我国对1992年颁布实施的《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试行方案)》做了重大修订,最终形成了《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该体系由5套基本核算表、一套国民经济账户和2张附属表组成。2张附属表即为自然资源实物量核算表和人口资源与人力资本实物量核算表,其中自然资源实物量核算表反映主要自然资源的实物存量及其变动情况,人口资源与人力资本实物量核算表反映人口资源和人力资本存量状况及其变动情况。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即“科学发展观”,十七大报告也正式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的经济发展要求。为顺应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和日益被关注的环境问题,我国于P2001年3月成立了“绿色会计委员会”,2001年6月,经财政部批准,中国会计学会成立了第七个专业委员会——环境会计专业委员会,推动了我国“环境会计”的深入研究和发展,在自然资源消耗成本、环境污染成本和企业的资源利用率及产生的社会环境代价评估等研究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21世纪的知识经济时代,智力资本的重要性日渐凸显,“企业,无非是各种人力资本与其他非人力资本之间的—个市场合约”。承认人力资本在企业中的地位并将之以会计的形式反映出来,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所必要的研究工作。如果说,20世纪90年代对于“人力资源会计”还只是介绍阶段的话,这一时期对其的研究则更为深入。可以说,对“环境会计”、“人力资源会计”、“网络会计”、“社会责任会计”、“资源会计”、“无形资产会计”、“反倾销会计”和“企业核心竞争力会计”等新领域会计的深入研究则是这一阶段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特色与主要内容之一。
(三)2006年后的流行语:新的企业会计准则 2006年2月15日,我国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正式发布,并确定自2007年1月1日起开始在上市公司施行,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在会计规范体系建设上的里程碑式事件,也是改革开放28年中国会计理论与实务探索发展所取得成果的综合体现。由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以及相应应用指南构建的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既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实质趋同,又适应了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凸现了我国会计系统作为国际通用商业语言的功能,并对国际会计准则体系的制定与完善产生了重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