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币中心|设首页|入收藏|English|移动版|客户端|可做什么?|
首页 认识会计 会计人物 会计史话 职业规划 职场故事 职场动态 求职参考 实务操作 书讯书评 
您的位置:首页职场天地会计史话正文
 

新中国六十年会计变迁(6)

来源:财会通讯   发布时间:2009-12-16  作者:许家林   编辑:zlcx

阅读:9691  打印   RSS 字号:||
  派生流行语之一:会计准则。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随着会计属性问题讨论的深入,我国会计理论界也广泛讨论了“原则”、“准则”、“规范”、“标准”等术语。1980年中国会计学会成立大会上,就涉及到会计准则问题,当年《会计研究》的创刊号上所载李宝震的“论社会主义会计原则”,成为第一篇有关会计原则的专题论文,此后学界对会计原则与会计准则做了较深入的研究。但直到1988年,有关会计准则的研究主要限于概念的辨析和对美国、日本等国的会计准则以及国际会计准则的介绍。1987年,中国会计学会成立了基本会计理论与会计准则研究组。该研究组于1988年在全国范围内公开征集论文,并于1989年在上海召开了第一次专题讨论会,提出在我国建立会计准则的时机已经成熟,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准则的建议。后来会计学界就会计准则的层次、各层次间的关系和具体内容做了广泛讨论与深入研究,最后一致认为基本会计准则是对会计工作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准则,也是确定第二层次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和编报准则和第三层次具体业务会计准则的依据。这次讨论与研究,为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派生流行语之二:引进西方会计理论。伴随我国的对外开放,西方会计学被大量引进和借鉴,并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对引进和借鉴西方会计理论和方法的主张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结合我国实际对西方会计理论和方法的分析、甄别和吸纳,并就社会环境对会计理论和实务的影响及其成因、中国和西方国家会计差异及其原因、中国会计特色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一大批理论性强、学术价值高、影响力大的会计理论专著,如埃尔顿·S·亨德里克森的《会计理论》,布朗和约翰斯顿合著的《巴其阿勒会计论》,埃里克·G·弗兰霍尔茨的《人力资源管理会计》,A.C.利特尔顿的《会计理论结构》等被翻译出版。实证研究方法、行为研究方法、案例研究方法等被介绍到我国,西方会计理论中的概念、范畴等被运用到对我国的会计研究中。

 

三、1992年至今的主流行语:中国会计国际趋同

 

1992年我国开始建立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应构建的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应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会计模式。

 

(一)1992~2001年的流行语:市场经济会计模式

 

1992~2001年间,是我国由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向以市场为导向的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时期,形成了以《会计法》和《注册会计师法》为核心,《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等为主干的会计规范体系,从而结束了原经济环境下的会计模式,确立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会计模式,成功实现了由统一会计制度向会计准则的过渡,这其中既体现了中国国情而具有中国特色,又尽可能地借鉴、吸收了当时先进的会计理论、方法的最新成果。1990年我国证券市场的正式形成,不仅给会计规范建设提出了新的问题,也给会计理论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资本市场的发展和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的国有企业改革,也对我国会计理论与实务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以及当年10月党的十四大,确立了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和企业改革的方向。在新的经济环境下,如何根据新经济运行机制对会计提出的要求与产生的影响,以资本市场发展和现代企业制度建立为背景,以会计核算制度改革为重点,建立新型的会计模式,成为这一阶段会计改革的主要内容以及会计理论研究的主要问题。

 

派生流行语之一:“两则”+“两制”。自新中国成立40多年的历程里,为了适应社会主义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的需要,我国建立并长期采用了依前苏联经验建立起来的计划经济下的分部门、分行业、分所有制一统到底的会计制度规范体系,并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经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1978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的经济政策,虽然相应地进行了计划经济体制之下的会计改革,然而局部的小改全然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种新的经济体制。

 

1991年,财政部在系统研究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及其对会计工作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会计改革纲要(试行)》,后来于1995年进行了修改、补充和完善,最终形成了《会计改革与发展纲要》。该纲要提出至20世纪末,我国会计改革与发展的总目标是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会计模式的基本框架,并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方法体系。经国务院批准,1992年财政部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财务通则》,以及13个行业会计制度和10个行业财务制度(称为“两则”、“两制”),取代了过去分部门、分行业、分所有制一统到底的会计制度,确立了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等会计要素,废除了“资金占用=资金来源”的会计等式,基本上结束了我国长达40多年的计划经济会计模式,使我国会计理论与实务步入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的轨道。以会计准则取代会计制度也实现了我国会计与国际会计的“接轨”,从“形式”上与国际会计标准开始趋同。

 

派生流行语之二:修订会计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对会计工作和会计法制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经过全国人大常委会两次会议审议,于1993年12月29日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的决定》并自公布之日起施行。这次修订,确立了会计工作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并为了适应我国所有制结构的重大变化和各种经济组织蓬勃发展的现实,而将《会计法》适用范围由原来的国有单位扩大到所有单位,对规范社会各单位会计工作,促进会计更好地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起到了重要作用。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更多关于 中国会计现代史 六十年 会计变迁 的新闻 关于 中国会计现代史 六十年 会计变迁 的论坛帖子
返回职场天地首页 >
 
 用户登录
视野周刊订阅 回顾>
热门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