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踏入国企,奠定职业基础
(一)上岗之前
96年的7月15日,到了矿务局的干部处去报了到。一切如同原计划的那样,我被分配到了在学校中联系到的那个矿。其实机会还算不错,这是一个刚刚投产的矿井,在当时整个矿务局所有矿井中是最新、最大的一个。矿井正面临着转型期,从以前的基建状态转为投产后的生产状态,一整套的运行机制也需要随之转换。一般情况下,矿井基建时期的所有人员在矿井投产后都要离开,转而去另一个地方继续新建矿井。而这次,我们这个矿的建设者们却比较幸运,在征战了南北四十余年后终于可以在上级的一纸命令下可以就地转产,再也不用饱受那颠沛流离的游牧生活。但新矿井的建成也需要引进大量的生产型管理及技术人才。不同的管理风格及经营方式交汇在了一起,形成了当时比较独特的文化氛围。
新矿井的整体区域布置还是非常合理的,生产矿井及办公区在同一区域,员工的生活区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原矿井建设者们的老家,在距离矿井三十公里外矿务局总部所属的县城里,每天上下班依靠自己的班车,七八辆大客走在路上煞是威风。另一部分则是在距离矿井两公里的某一乡镇上,大部分是新到的职员及老职工的子女。另外距此镇二十公里外的另一矿井也正在建设中,因此两个矿井的职工在这个镇上形成了一个新的小区,规模非常大,社区功能也非常齐全。因此小区的管理机构也成了矿务局的一个下属单位,专门管理两大矿井的整体后勤工作,只不过是独立于各矿井。时间长了都称之为“新村”,在这里我渡过了走向社会的“第一个五年”。
同一天来新矿报到的人真多,算一下,只是当年分配的大中专毕业生就有五十多人,更不用说那庞大的技校毕业生队伍,正好新矿井也需要补充新鲜血液嘛。后来才知道,不只是新矿井,每年矿务局都会迎接大批的大中专毕业生,绝大部分都是职工的子女,像我们这样的外来户很少,也很难有机会进入到这个在九十年代就已经很不错的大型国企,这样的情况在我们这批毕业生中得到了验证,五十多人中将近有三十多人是职工子女,因此他们不用住宿舍。报到后给我们安排了宿舍,就住在新村新盖的楼房内。条件非常不错,三人一间,一切都是新的。只不过我们宿舍的老大没过半年就结婚搬了出去。没几天我们就在新村的小学内进行了我们为期七天的入矿教育,基本上些安全、矿井介绍这类的,临近结束时我们还搞了一个晚会。
很快三个月过去了,我们这批的同学也面临着重新的分配,基本上都是按专业进行的。结果我顺其自然地去了财务科,小钢发挥他的特长去了团委,老大按照专业去了技术科。
(二)集体主义
在财务科的大家庭中,不得不说的就是我们的“家长”张科长,三十几岁,他平易近人,做事低调且很有心计。在我们进财务科之前,他还是一普通科员,来自于其他生产矿井。当时的财务科长是原基建时期的老科长,因需建立一套全新的生产型财务体系,因此老科长被调往矿属的多经公司任职。而张科长被直接提升为代科长,主持工作,一年后转正。他上任后摆在面前的是两大问题,一是迅速建立一套适合于生产矿井的财务体系,且从以前基建时期顺利过渡;二是组建一个稳定、高效、团结的财务队伍。因他是直接提升的,以前的老同事或领导都变为了他的下属。此时他不仅面临着职位变化所带来的不适应,更多还是要面对排外的这种文化氛围。因此我们几个新来的就有了更多的机会。
我被安排在了收入税金组,跟随泉哥学习。泉哥四十多岁,忠厚老实,工作仔细、认真。泉哥是我职业生涯开始的第一位师傅,在他身上我学习到了作为一个财务人员应该所具备的基本道德素质和业务技能,也让我不得不佩服老一辈财务人员那种吃苦耐劳、特别能战斗的精神。在我们新一代财务人员身上这种精神已日行渐远。
就这样开始了我们的工作。创建帐户,设计报表,搜集资料,录入数据。。。。,经常加班到深夜,每天忙得不亦乐乎。记得当时每月最大工作量有两件事,需全科二十多名财务人员一起出动。一是统计汇总领料单,因领料单是各矿井各区队领用材料的主要单据,每月按单位进行汇总以便正确的成本归类。那年代还没用上现在先进的ERP系统,只能是手工作业。因迫于报表时间的限制,每月几万张的领料单汇总必须在半天之内完成,这时就须全部财务人员参与。先是对领料单按领用车间进行分类,然后用计算器或算盘进行汇总。汇总时两人先后进行,互相核对,以确定准确性,这可真是个体力活。当时场景相当壮观,几十人一起打算盘,噼里啪啦真能带动气氛。我们几个年轻的也不势弱,简直像是一种比赛。虽然在学校里算盘成绩是最高的一级水平,看来在这里还是发挥不出作用,什么一目五行法、一目十行法在这根本不起作用,只能一张张单据来,还得靠熟练,看着众位哥姐们的熟练程度,我们煞是羡慕。如果是到了下午下班时还没完成,张科长就会安排“出纳组”临时充当后勤人员,给我们订饭,然后送到办公室一起用餐或是集体外出就餐。看来这种集体行动的做法还真能鼓舞人心,增进团结。这种办法也经常被我用在以后的团队建设里面。